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共14分)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陈条③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注释】①殍殣(piǎo jǐ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为术甚备: ②日役千夫:
③莫此为大: ④既已恤饥:
(2)选出与“以惠贫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 |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C.扶苏以数谏故 | D.醒能述以文者 |
用/标出句中的两处停顿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对于范仲淹的后两种赈灾方法,有官员上奏弹劾,加以反对。你认为范仲淹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选文谈一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②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③,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③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④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闻之闻:听说 |
B.语其父钟繇曰语:话语 |
C.可令二子来令:叫 |
D.毓对曰对:回答 |
选择与“魏文帝闻之”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楚王闻之 | B.子将安之 |
C.人问之 | D.母甚异之 |
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面何以汗?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 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 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 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
B.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 |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
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2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的语句填写以下空白
①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共14分)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解释句中加线的词。(4 分)
a、恢弘志士之气() b、引喻失义()
c、王之弊甚矣 () d、时时而间进()下列各句中的“于”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意思相同的一项()。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D.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
翻译。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诸葛亮和邹忌表达自己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比较赞同哪一种?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共12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蹴尔而与之()(2)是亦不可以已乎()
(3)行拂乱其所为()(4)困于心,衡于虑()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原文空缺处补充完整
①《兑命》曰()②学学半()
③把原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下面朗诵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D.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学习的角度谈谈“教学相长”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