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安阳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明代南京城墙经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仍旧昂然屹立,忠诚的守护着这所城市。它不仅是中国古都中保护最为完好的古代城墙,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明城墙的城砖铭文,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中国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中国民间的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认识南京城垣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已经成为南京的城市名片。作为一件能够融合现代功用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同时也作为一种资源的南京城墙具备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美学等价值。
材料二: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地是小麦种植基地,秸秆消化问题是当地的一大难题,一些农户为图方便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后来,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农户,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代南京城墙能体现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3)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
材料二: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细化,要直入头脑,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中央连续下发的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既抓住了当时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背景 |
年份 |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
2006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07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2008 |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
|
2009 |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
|
2010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
|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繁 |
2011 |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推进农业发展 |
2012 |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
2013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
|
2014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
(1)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中央兴农战略思想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我国政府未雨绸缪,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家庭农场等粮食规模化生产,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阐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
材料三:2014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总产量实现了罕见的“十一连增”,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农业技术人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转换机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和绩效工资,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
(3)小杨说,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公平)比落实绩效考评办法(效率)更重要。结合材料三,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四:浙江安吉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发展竹林科技园,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中国梦”是“美丽中国梦”。
材料一:“霾”伏杭城、重“霾”锁京冀……频频见诸报端。煤炭、钢铁、水泥等工业的发展,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染,餐饮排放等使得我国大面积地区PM2.5(指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严重超标,形成雾霾天气灾害。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保领域的资金投放,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
(1)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
材料二:“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天堂杭州好堵!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杭州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美丽杭州。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杭州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
材料三:“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杭州A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挖掘休闲旅游的文化特色。这座经历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既发展经济更保护绿水青山,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也让游客体味农村的古朴风情。
(3)结合材料三,谈谈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如今,一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在重新崛起。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提出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入手,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这表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已由学术.局部和部门层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外交战略的高度,体现了中共18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老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