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伐燕(      )(2) 蚌出曝(    )
(3) 愿王计议之也(    )(4) 以大众(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4分)
                                                                          
                                                                          
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唐睢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此庸夫之怒也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皆布衣之士也

.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谓:谓唐睢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若:若士必怒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天天。
.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以伤先帝之明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指出下面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发少年狂(姑且)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请自选角度,对“千骑卷平冈”作点简单赏析。
.诵读下面句子,请分别用“/”把句中一处主要停顿标示出来。
①会挽雕弓如满月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出师表》中隐含的典故(写一个即可)。词人苏轼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系列山水游记《》之一,作者柳宗元文学成就突出,与韩愈、王安石、苏轼等人被称为“”。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悄怆幽()
.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潭中鱼可百头()②犬牙差互()
而从者()④折蛇行
.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和潭中气氛。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
【甲】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已:停止。②斯:就。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常于土墙凹凸处
(2)数十
(3)驱别院
(4)告之曰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保待来年?
、乙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适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雌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失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夫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阡陌交通()便还家()
无论交通()处处之()
、填空。
(1)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
,现在的常用义是
(2)我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的名字是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
、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文中有些
地方已经做了暗示。请找出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找出3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