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幼时记趣》,完成问题。
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通 (2) 通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附加题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3分)
(1)苦儿幼不能执笔
(2)毕陈左右
(3)旋复持儿而泣曰用“/”符号为文中划线句断句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
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C.苔痕上阶绿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
D.可以调素琴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文章从、和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根据文意填空)(3分)
翻译句子。(3分)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
B.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作者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也是作者消极情绪的反映。 |
C.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京兆①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②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③。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资:生活资料③孝门:此指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之家。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说说田真兄弟后来为什么相互感动,和睦如初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文题:钴鉧潭记,作者:柳宗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啮其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予之亟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芟山而更居 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之迥 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到……去) |
B.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
C.蒙络摇缀(覆盖、缠绕) |
D.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