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材料二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请回答: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他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4)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一: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材料一中的“9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星火燎原”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材料二中“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5)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日本“购岛”事件,又一次把我们带入了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2分)
材料一 |
材料二 |
材料三 |
![]() |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某条约内容 |
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1)仔细观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图中阴影部分在近代被哪国家所割占?通过什么条约在何时被割占?
(2)阅读材料二,思考这段文字材料出自哪个条约?请你简要概述该条约的内容。
(3)结合材料三中“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思考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
(4)材料三中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想象当时的场景,针对目前的钓鱼岛问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鸦片战争后80年,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同时,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阅读下列年代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你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2)依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进程,请分别写出图片A、B、D所反映的重大历史运动名称?
(3)为实现革命理想,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什么革命组织?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一:
确切地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地区与西域月氏、龟慈、安息等地商贸往来频繁而逐渐流传于中原大地的。无论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的“伊存授经”之记载,还是广泛流传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白马驮经”之美谈,都反映了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形。注重史料考证的史学家可以认为这些仅属传说之列,传说虽可掺糅不实之言,但事出有因则可断言。对于佛教初传中国的诸多传说当都作如是观。
——《佛教两千余年来对我国社会文化影响漫谈》
材料二:
第四届海峡两岸(威海)道教文化研讨会于2013年10月2~7日在文登市举行。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台湾省道教会理事长陈绿星、台湾正宗全真道教会理事长巫平仁、台湾省道教会执行长刘弄潮等38位道教界人士到会。
——华夏经纬网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丝绸之路的开通”是由谁来完成的?丝绸之路从哪里出发?最后到达了哪里?
(2)材料一中对佛教传说与史实的论述,你认为是否正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判断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什么地区?
(3)材料二中的“道教”兴起于何时?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什么?“台湾”在三国时称作什么?
(4)佛教和道教对我国哪一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