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2)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来自各国的游客,我们用孔子的“ ,
?”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由衷的欢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逾矩 (4)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爱莲说( 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蕃(2)植(3)亵(4)鲜、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释词
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 B.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 |
C.便舍船屋舍俨然 | D.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
、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3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选自《》,这部书是西汉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长跪而谢之曰()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寡人谕矣()、翻译下列句子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根据上面文字的内容,请任意写出三个能够表现唐雎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
从“秦王怫然怒”到“长跪而谢之”可以看出,秦王以“ ”相恐吓,唐雎以“ ”相回应。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是 ,唐雎的回应,表现了唐雎 的精神。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秦朝统一是必然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那么怎样正确看待“唐雎不辱使命”呢?
[三]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比至陈:()②或说陈王曰:()
辍耕之垄上:()④ 轻威:()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2-14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2)云归而岩穴暝暝:
(3)杂然而前陈者陈: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翻译:
(2)野芳发而幽香翻译:.作者在第④段中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对“太守之乐”中“乐”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