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2)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来自各国的游客,我们用孔子的“ ,
?”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由衷的欢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逾矩 (4)吾日三省吾身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3)不蔓不枝()(4)濯清涟而不妖()下加线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权谓吕蒙曰 B.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D.未果,寻病终果如鹤立云端 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野鸭子。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妇不忍市之(卖) | B.似哀鸣,熟视之(仔细) |
C.频频颔之(点头) | D.频频颔之,似谢(道歉)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疑其受创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
B.于河边拾薪不戚戚于贫贱 |
C.且日产蛋甚多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
D.熟视之,乃鹜也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
(1)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2)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下列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C.余闻之/也久 |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以为大有所益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安能辨我是雄雌 |
C.于舅家见之见往事耳 |
D.复到舅家问焉非复吴下阿蒙 |
翻译。(共4分,每小题2分)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①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
②
③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由此,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线的字。
①去后乃至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尊君在不④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文中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文末“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友人已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 ,这样做过分吗?为什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又见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及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下列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若听茶声然 |
C.时闻风铎如闻泣幽咽 |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后遂无问津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一处。
及 今 年 春 中 与 无 际 偕 访 仲 和 于 此[甲]文作者苏轼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_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文段末尾三句话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_______”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将【甲】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赏析其妙处。(3分)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