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过湖(3分)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2分)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 ,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 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 ,悉仿生人 ,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 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 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中 力拉崩倒之声

  

②不能 其一处也。

  

③无不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不能指 一端

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

②念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

②求石兽 水中。(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 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 。(《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百

先帝以驱驰

B. 势竞上

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天下独

率妻子邑人来此

D.横柯上

重岩叠嶂,隐天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3)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 ,予客济源 ,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