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去不义亡:逃跑 |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拼力厮杀 |
C.秦时与臣游游:交好 |
D.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
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臣为韩王送沛公若属皆且为所虏 |
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项王默然不应 |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②项王默然不应 |
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下列对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宿儒耻出其下耻:以……为耻 |
B.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举:考中 |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资:资助 |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A.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
B.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思维缜密、知识广博。 |
C.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吏部侍郎沈公行状
杜 牧
公讳某,字某。明《春秋》,能文攻书,未冠知名。我烈祖司徒岐公,与公先少保友善,一见公喜曰:“沈氏有子,吾无恨矣。”因以冯氏表生女妻之。
贞元末,举进士。时许公孟容为给事中,权文公为礼部侍郎,时称权、许。进士中否,二公未尝不相闻于其间者。其年,礼部毕事,文公诣许曰:“亦有遗恨。”曰:“为谁?”曰:“沈某一人耳。”许曰:“谁家子?某不之知。”文公因具言先少保名字,许曰:“若如此,我故人子。”后数日,径诣公,且责不相见。公谢曰:“闻于丈人,或援致中第,是累丈人公举,违某孤进,故不敢自达。”许曰:“如公者,可使我急贤诣公,不可使公因旧造我。”
历尚书司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命服朱紫。时穆宗皇帝亲任学士,时事机秘,多考决在内,必取其长,循为宰相。公密补弘多,同列每欲面陈拜章,互来告公,必取规议,用为进退。岁久,当为其长者凡再,公皆逡巡不就。上欲面授之,公奏曰:“学士院长,参议大政,出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为。凡宰相之任,非能尽知天下物情,苟为之必致败挠。况今百姓甚困,燕、赵适乱,臣以死不敢当,愿得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出称疾,特降中使刘泰伦起之,公称益笃。
每处一事,未尝不从容尽理,故所至之处,富庶欢康,理行第一。每去任,人吏泣送出境不绝。及薨于位,知与不知,莫不相吊。
公常居中,虽有重名,每苦于饥寒,两求廉镇。时宰许之,皆先要公曰:“欲用某为从事,可乎?”公必拒之。至有怒者,公曰:“诚如此,愿息所请。”故二镇幕府,皆取孤进之士,未尝有吏一人因权势入。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沈氏有子,吾无恨矣 | B.公常居中 |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命服朱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B.上欲面授之骊山北构而西折 |
C.因以冯氏表生女妻之醉则更相枕以卧 |
D.二公未尝不相闻于其间者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下列各句中,与“某不之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之效也 | B.而今安在哉 |
C.多于南亩之农夫 | D.不拘于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公年轻时勤奋读书,善于写文章,通晓《春秋》,不到二十岁时就出名了。作者的祖上司徒岐公很欣赏他,把冯氏的女儿嫁给了他。 |
B.贞元末年,沈公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礼部侍郎权文公对此感到遗憾,后来登门责怪沈公没有事先拜见他。 |
C.沈公在朝廷任职时,很受皇上、同僚的信任。同僚想面奏皇上时常常来听取他的意见,皇上也曾想让他担任学士院长一职,不过被沈公推辞了。 |
D.沈公曾经因为生活原因两次要求外放做官,当权者答应了他,但提出了任用指定人员做他的幕僚的条件,被沈公拒绝。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闻于丈人,或援致中第,是累丈人公举。
译文:
(2) 岁久,当为其长者凡再,公皆逡巡不就。
译文:
(3) 及薨于位,知与不知,莫不相吊。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
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 |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3分)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
C.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 |
D.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2)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4分)
问 说(节选)
(清)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 |
B.忌之而不愿问焉忌:避免 戒除 |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 |
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度:揣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焉以求一得问之人以试其能 |
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好学而不勤问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
①非问无以广识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①②⑥ | D.④⑤⑥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译文:
吾母姓钟氏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zhēng)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八归先府君归:回到。 |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
C.鸡鸣卧焉鸡鸣:鸡叫天明。 |
D.复力争之争:争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意阿丈乃有此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B.我何以见汝父/杀一老卒,何甲也 |
C.令吾母指其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D.必母亲尝之而后进/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
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3分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②令吾母指其疵。
③不意阿丈乃有此女。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⑥训以纺绩织经事。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用“/” 给文中划……的句子断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②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