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共21分)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以其集之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不世俗趋舍牵:被牵制
D.望之昂然,而之温温即:接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集录之为十卷②私见张良,具告
B.①后百有余年,韩、李徒出 ②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①由是风渐息②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①独子美于举世不为之时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晋天福年僧道翊见瑞光发涧、得奇木以刻也。宋建炎四年,兀术入临安,高宗逊于海,兀 术 问 知 像 缘 遂 与 玉 帛 图 籍 尽 航 而 北 僧 智 完 率 徒 以 从 至 燕 舍 都 城 西 南 五 里 之 玉 河 乡 建 寺 奉 之 此 观 音 寺 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来文端公传
袁枚
公名来保,满洲人,字学圃。年十三,为圣祖御前侍卫。举止端凝,容貌眉目如画,圣祖呼为“人样子”。善骑射弋猎,而被服造次必于儒者。仕于朝七十余年,其语默动静及所跪立处,与幼年初入内廷不差尺寸。
理邸在东宫,再获谴,左右近臣以不能导王于善,多诛窜者。公独持正不阿,竟得无罪。仁庙升遐①,公奉祠景陵七年,蔬食菜羹淡如也。乾隆元年,上召为工部尚书兼内府总管。时方议叙水利营田官,公不可,曰;“所谓议叙者,为其开水利于北方,故奖劝之。若收其所营之田而议叙之,是利之也。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人嗤公迂阔,公亦淡然。寻迁刑部尚书。圆明园大内被窃,获系内监,法司审拟充军。上面谕曰:“盗朕卧榻前物,岂可与寻常窃盗比?可赴部再议。”公出,仍照原议复奏。上大怒,曰:“汝故违朕旨。”叱之出。公曰:“本朝祖宗定律,窃盗赃满贯才死。此未至满贯而杀之,是律不足信也。陛下既付司法,臣愚但知执法,不敢任意为轻重。”上滋不悦,命内府毙内监于杖下,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公强起视事,旋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领侍卫内大臣。
乾隆十九年,王师征伊犁,将军舒赫德以路远粮尽,致误军机,上封刀遣内使斩之。首相傅文忠公泣救不得;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舒某罪宜宽,娓娓千言。上怒解:“旨去已二日矣,奈何?”公曰:“但求皇上赐赦诏,臣能追之。”出,唤其子某曰:“汝即上马往宣圣旨,如救不得舒某,不必归来见我。”其子素骁勇且孝,一昼夜行八百里,竟收回成命而归。傅文忠公叹曰:“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公尤长于相马。尝与史铁崖相国同坐政事堂,闻墙外马行声,曰:“此良马也,白身而黑蹄。”史公曰:“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遣人视之,果如公言,乃叹曰:“公前身是伯乐耶?”公笑而不答。
(节选自袁枚《文学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来文端公传》)
注:①升遐,指帝王的死。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诛窜者窜:流放,放逐。
B.故奖劝之劝:劝告,规劝。
C.强起视事视事:工作,办公。
D.排宫门入排:推开,打开。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来文端公言行“持正不阿,有儒者之仁”的一组是
①蔬食菜羹淡如也②皇上初登大宝,当以义为利
③公出,仍照原议复奏④上念三朝老臣,降温旨慰留
⑤公闻,排宫门入,历言人才可惜⑥似此回天之力,非来公不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文端公从十三岁起就担任圣祖御前侍卫,其言谈举止端庄持重,圣祖亲切的呼他为“人样子”,仕朝七十年如一日。
B.圣祖去世后,来文端公奉祠景陵七年,在这七年中间,他清心寡欲,蔬食菜羹,日子过得恬淡清静。
C.内监盗窃圆明园大内财物被依法判处极刑,来文端公认为量刑过重,抗旨不从,皇上只得命令内府将盗贼打死。
D.来文端公是三朝老臣,深受皇上信任。他行事公正,爱惜人才,曾经将因误了军机而被命处死刑的舒赫德从皇上刀下救出。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遽引疾,具疏通政司乞退
(2)然非平素公忠见信于主上,何能如是
(3)闻声知良,容或有之,若隔墙兼知其色,则吾不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困厄之士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怨恨讽刺
C.辄于有司,困于州县抑郁
D.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父老长辈

下列各组语句中,不是“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原因的一项是

A.诗人少达而多穷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C.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愈穷则愈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所写的东西中诗歌特别多,这是因为他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得志。
B.王文康公看到梅圣俞的诗作,深为叹服,并将他推荐给朝廷。
C.梅圣俞写出了许多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十分壮伟。
D.我曾酷爱圣俞的诗,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将它依序收集保存起来。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石普,字元周,徐州人。至正五年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官,改经正监经历。淮东、西盗起,朝廷方用兵,普将略称,同佥枢密院事董钥尝荐其材,会丞相脱脱讨徐州,以普从行。徐州平,录功,迁兵部主事,寻升枢密院都事,从枢密院官守淮安。
时张士诚据高邮,普丞相,面陈破贼之策,且曰:“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莫能前,与普步兵三万,保取之。高邮既平,则濠、泗易破,普请先驱,为天下忠义倡。”丞相壮之,命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招义兵万人以行。汝中柏方用事,阴阻之,减其军半。初令普便宜行事,及行,又使听淮南行省节制。
普行次范水寨,日未夕,普令军中具食,夜漏三刻,下令衔枚趋宝应县,其营中更鼓如平时。抵县,即登城,树帜城上,贼大惊溃,因抚安其民。由是诸将普功。水陆进兵,乘胜拔十余寨,斩贼数百。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一趋城东,备水战;一为奇兵,虞后;一普自将,攻北门。遇贼与战,贼不能支,遁入城。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而援军望之,按不进,且忌普成功。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欲收先入功。而贼以死捍,蒙古军恇怯,即驰回,普止之不可,遂贼所蹂践,率坠水中。
普军乱,贼乘之。普勒余兵,血战良久,仗剑大呼曰:“大丈夫当为国死;有不进前者,斩!”奋击,直入贼阵中,从者仅三十人。至日西,援绝,创堕马,复步战数合。贼益至,贼指曰:“此必头目,不可使逸,须生致之。”普叱曰:“死贼奴,我即石都事,何云头目!”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贼众攒枪以刺普,普与从者皆力战,俱死之。
——选自《元史•石普》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丞相,面陈破贼之策诣:拜见
B.命山东义兵万户府事权:暂时代理
C.由是诸将普功疾:嫉妒
D.创堕马被:恰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组是 ()

A.普将略称舟遥遥轻飏
B.汝中柏方用事觉今是昨非
C.遂贼所蹂践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之虏矣
D.欲收先入功风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普有“将略”的一组是()
①徐平录功,迁兵部主事
②高邮负重湖之险,地皆沮洳,骑兵卒莫能前
③下令衔枚趋宝应,其营中更鼓如平时
④树帜城上,贼大惊溃
⑤将抵高邮城,分兵三队
⑥总兵者遣蒙古军千骑,突出普军前

A.④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淮东、淮西盗贼兴起这时,有大将谋略的石普得到董钥的推荐,并且凭借平定徐州的战功升任兵部主事。
B.高士诚占据高邮的时候,石普愿作讨伐高士诚的先锋,并向丞相请求给予步兵三万用以破敌,丞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C.石普以突袭的方式很快攻下宝应,可是在攻打高邮的时候,却因为援兵不作为,致使石普功亏一篑。
D.在军队大乱之际,石普没有退缩,仍旧血战到底,在只有三十个士兵跟随和援兵断绝的情形下,英勇战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普先士卒蹑之,纵火烧关门,贼惧,谋弃城走。
(2) 左胁为贼枪所中,犹手握其枪,斫贼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选自范晔《后汉书•郭伋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平间辟大司空府辟:征召。
B.难卒以力制卒:最后。
C.不期俱降,骆驿不绝期:约定。
D.当简天下贤俊简:选拔。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伋为政才能智慧内容的一组是
①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②示以信赏,纠戮渠帅
③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④悉遣归附农
⑤常严烽候,明购赏⑥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伋一生仕宦多朝。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等。
B.郭伋为政善于治理。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销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C.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就是郭伋做人的原则。
D.郭伋深受信任倚重。他曾被征拜左冯翊,治理混乱不堪的三辅,也曾得到皇帝慰劳,还曾被皇太子召见,赏赐车马衣服什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2)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