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赏读: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 B.六岁便属文(写) |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 D.少孤贫(孤独)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
A.泯然众人矣尘气莽莽然 |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 |
C.与革充卧具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 D.乃脱所著襦去后乃至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②,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③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④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⑤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 地名。②簟[diàn]: 竹席。③荐:草垫。④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以一领及我以 ②后大闻之之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户 ②怀民亦未寝寝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已:②百姓不堪.堪:
③惟欲清净惟:④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何得:翻译句子:①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②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认识到隋炀帝的哪些亡国行为,用自己的话总结。
阅读《河中石兽》中的一段文字,完成22-25题。(8分,每小题2分)
河中石兽,纪昀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山门圮于河(倒塌) |
B.棹数小舟(划船) |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大家佩服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石兽。) |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哪句话不能准确解释老河兵正确判断石兽去向的原因()
A.实践出真知。 |
B.理论联系实际。 |
C.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午”和“夜分”分别是指什么时候?中国古代以时辰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你能写出几个时辰的称谓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2分)
(1)绝巘多生怪柏()(2)属引凄异 ()
(3)自三峡()(4)自非亭午夜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中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1分)
第一段第一句写水势浩大,险恶,而第二句侧重于写水流__________,从而印证了前一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