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①又患无硕师________________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_____
③俟其欣悦________________
④礼愈至_______________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B.计日以还 |
C.俯身耳以请 |
D.不以千里称也 |
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用四字词写出本文第一段“我”求学时___________的精神,第二段写求师时___________的态度。
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举出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②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③让之而不为④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⑤露布,唯傅修期耳。”《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寻:不久②书:写信。③让:责备。④报:答复,给回信。⑤露布:公开的文告。解释加点词语。
(1)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
(3)涉猎经史( ) (4)能手执马鞍(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吕蒙、傅永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C.行拂/乱其所/为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④与百姓同其劳(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 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
或失则多,或失则易,
然后能救其失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1)
【古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① 水中有蛟②,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之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有自改意,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义兴:地名,即今“宜兴”。②蛟:传说中的蛟龙,实则可能是鳄鱼。.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或说处杀虎斩蛟()(4)乡里皆谓之已死()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余闻之也/久 | D.义兴人谓/为三横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1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 |
周处从义兴“三横”之一变为“忠臣孝子”是因为他
(用一个成语回答)。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②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③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④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节选自王充《论衡·逢遇篇》)
注:①仕数( shuò)不遏:屡次求官都没有得到君主赏识。②奈何:为什么。③文德:文才。④武节:指兵法武功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B.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
C.是马也/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老主亡/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把【甲】文中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甲】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与“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