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实验化学》甲苯氧化法制备苯甲酸的反应原理如下:
+ 2KMnO4
+KOH+2MnO2↓+H2O
+ HCl
+KCl
实验时将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置于图1装置中,在100 ℃时, 反应一段时间,再停止反应,并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1)实验室中实现操作Ⅰ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操作Ⅱ的名称为 。
(2)如果滤液呈紫色,要先加亚硫酸氢钾,然后再加入浓盐酸酸化,若无此操作会出现的危害是 。
(3)在操作Ⅲ中,抽滤前需快速冷却溶液,其原因是 ;如图2所示抽滤完毕,应先断开 之间的橡皮管。
(4)纯度测定:称取1.220 g产品,配成100 mL溶液,取其中25.00 mL溶液,进行滴定 ,消耗KOH物质的量为2.4×10-3 mol。产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为 。
实验室需要0.1 mol/L NaOH溶液450 mL和0.5 mol/L硫酸溶液500 mL。根据这两种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下列操作中,容量瓶所不具备的功能有________(填序号)。
A.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
B.贮存溶液 |
C.测量容量瓶规格以下的任意体积的液体 |
D.准确稀释某一浓度的溶液 |
E.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F.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
(3)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的质量为______g。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_0.1 mol/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NaOH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洒落了少许,则所得溶液浓度________0.1 mol/L。
(4)根据计算得知,所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如果实验室有15 mL、20 mL、50 mL量筒,应选用________mL量筒最好。配制过程中需先在烧杯中将浓硫酸进行稀释,稀释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FeSO4,较多的Cu2+,少量的Na+ 以及部分污泥,通过下列流程可从该废水中回收FeSO4·7H2O晶体及金属Cu。
(1)步骤1、步骤2、步骤3的主要操作是(填“相同”或“不相同”),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
(2)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步骤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步骤4中涉及的操作是:蒸发浓缩..过滤.洗涤.烘干。
(5)最后的固体单质是________(填名称)
今欲用NaOH固体配制100mL 0.5mol/L的NaOH溶液。配制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填仪器)。
(2)用______(填滤纸或小烧杯)在托盘天平上称取_____ NaOH固体。
(3)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如果超过了刻度线,应。
(4)配制好的溶液(填“能”或“不能”)长期存放在容量瓶中。
(5)以下因素会造成实验结果偏低的是
A.容量瓶中原来有少量蒸馏水 | B.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
C.忘记洗涤 | D.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 |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通常以的形式存在。实验室从海藻灼烧后的海藻灰中提取
的流程如图所示:
(1)操作I是__________,操作II是__________。
(2)试剂X可以选择__________。
A. 氯气 B. 氢氧化钠 C. 过氧化氢 D. 稀硫酸
(3)试剂Y可以选择__________。
A. 酒精 B. 四氯化碳 C. 醋酸 D. 苯
(4)该实验中为使海藻灰中I-转化为I2的有机溶液,除烧杯、普通漏斗和必要的夹持仪器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操作II完成后,判断水层中是否残留I2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Na2O2与SO2的反应,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
(2)部分同学依据和
的反应,用类比的方法推理
与
反应的固体产物为__________。另一部分同学依据
的强还原性和
的强氧化性,猜想产物中含有
。为检验生成物中是否存在
,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判断上述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
(3)向溶液中缓慢通入
气体,请分析通入
物质的量与溶液中溶质组成的关系,填写下表空格。
![]() ![]() |
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
(0,0.5)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 ![]() |
请在下图中画出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随缓慢通入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作图时请在起点、拐点和终点注明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