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多采用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探究微粒的运动性。
【回忆课本】课本上采用图A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不仅说明微粒的运动性,还说明氨分子运动的速率比酚酞分子的运动速率     
【发现问题】虽然课本上这个实验的现象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氨水的用量大、实验装置无法固定、有很多氨气逸出大烧杯等。
【查阅资料】①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密度越大。
②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
③T形三通管属于微型化学仪器。
【实验改进】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改用图B装置探究微粒的运动性。

(1)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
(2)用      (填写仪器名称)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3)一会儿,观察到     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4)微热细弯管处的浓氨水,纱布条变红的速率会加快。
【实验结论】改进实验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氨分子在空气中主要向     运动,且温度升高其运动速率     
【实验反思】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     
【实验拓展】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还利用T形三通管设计了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图C实验。在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主要成分为Cu 2(OH) 2CO 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取打磨光量的铜丝,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现象分析】若干天后,发现只有D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铜锈出现.

(1)实验B、C瓶中所使用的蒸馏水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2)B瓶与D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结论】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

【拓展探究】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回收制取纯铜.

查阅资料:Cu 2(OH) 2CO 3+2H 2SO 4═2CuSO 4+3H 2O+CO 2

Cu 2(OH) 2CO 3 2CuO+H 2O+CO 2

如图是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

【分析评价】①步骤Ⅱ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③步骤Ⅴ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   (填">"或"="或"<")方案二.以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   (任答一点).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获知以下信息: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在溶液中先后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2NaOH+CO 2=Na 2CO 3+H 2O (先发生反应)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后发生反应)

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假设】Ⅰ.NaOH 和Na 2CO 3

Ⅱ.只有 Na 2CO 3

Ⅲ.   

Ⅳ.   

【实验探究】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将反应后所得溶液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并测出相关数据:

小资料:碳酸盐一般不易溶于水,如 CaCO 3难溶; 碳酸氢盐绝大多数易溶于水,如 Ca(HCO 32易溶.

【获得结论】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并计算溶质的质量,将结

果填入下表:

溶质的化学式

溶质的质量/g





②如果溶质的成分只有一种,请填写在第一行;如果溶质的成分有两种,请分别在两行中各填写一种物质.

如图为某同学所做的实验及现象。

(1)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2生成Ca(HCO 32.实验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说明CaCO 3比Ca(HCO 32热稳定性   (选填"强"或"弱")。

(3)某地区硬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Ca(HCO 32、Mg(HCO 32

①生活中常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②煮沸硬水可降低水的硬度,同时生成难溶性混合物固体A。

【猜想】固体A中除CaCO 3外,还含有:

猜想1:只含MgCO 3

猜想2:只含Mg(OH) 2

猜想3:MgCO 3和Mg(OH) 2

【实验】取10.0g干燥的固体A,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4.4gCO 2气体。

【结论】

①猜想1、2错误。其中判断猜想1错误的理由是   

②猜想3正确,固体A中MgCO 3和Mg(OH) 2的质量比是   

【拓展】在100℃时加热溶有较多Ca(HCO 32、Mg(HCO 32的硬水,1小时后得到CaCO 3和Mg(OH) 2•MgCO 3•3H 2O的固体混合物。写出Mg(OH) 2•MgCO 3•3H 2O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气是我们身边无法离开的物质。某兴趣小组对氧气的研究如下:

I.氧气的制备: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写出用KMnO 4制取O 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装置中棉花团的作用是   ,图中装置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II.氧气的收集:

【实验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时停止收集,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当放置在集气瓶口带火星木条复燃后,继续收集40秒,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测定瓶中氧气的含量,重复实验3次。

实验数据: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氧气的体积分数(%)

79.7

79.6

79.9

88.4

89.0

87.9

90.0

89.8

89.3

氧气的平均体积分数(%)

79.7

88.4

89.7

数据分析:

(3)由实验1、2可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提高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可采取的措施是   

(4)不考虑操作因素,实验3获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不能达到100%的主要原因是   

Ⅲ.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5)铁丝在纯净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经研究表明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同时生成了某种气体,推测该气体是   (填化学式)。将燃烧后的黑色固体粉碎后,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原因是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铝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

(l)铝与稀盐酸反应。

①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

【提出问题】

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查阅资料】

物质 钠与水 铝与水 汞与水
能否发生反应 能反应 能反应 不反应

【交流与讨论】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如生活中可用铝壶烧水。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除去铝表面氧化铝薄膜的方法(举一例)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将铝片浸入氯化汞(HgCl 2)溶液中,形成铝汞齐(铝汞合金)破坏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且防止其重新生成。

【实验探究】

(1)将铝片完全浸入氯化汞(HgCl 2)溶液中1分钟左右,取出,立即用流水冲洗干净后加入到蒸馏水中(如图2),其表面生成大量气泡、周围出现白色沉淀。铝与氯化汞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导管口a处涂肥皂水,发现导管口有气泡形成,当气泡离开导管后,气泡 (填"下沉"或"上升"),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发出爆鸣声。

【实验结论】

铝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

写出铝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反思】

(1)图2装置内,在铝与水反应的过程中,若关闭导管上的活塞K,反应停止,其原理是 。当再次打开活塞K,反应继续,产生气泡。铝未能生成氧化铝,其原因是

(2)汞有毒,会污染环境,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硫粉处理单质汞,用饱和硫化钠溶液处理使用过的氯化汞废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