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作者           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本文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运用了             的写法。
解释语句中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  (2)不不枝(        ) 
(3)亭亭净(        )      (4)牡丹之爱,乎众矣(        )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有闻芳草 B.香远益荣峻茂
C.中外直阡陌交 D.陶后鲜有此人一为具言所

翻译下列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19——23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4)去而之。 顾: _______________
.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文,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比较阅读【甲】【 乙】 两个文段,完成第19 一23 题。
【 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 庄于·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 庄子· 徐无鬼》)
【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4) 辞:谢绝。(5)奚:何,什么。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2分)
(1)秋水(2)河伯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4)亦去害马者而已矣
.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1)河伯始旋面目(2)亦去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而叹曰(2)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自喜(2)曰:“。”
D.(1)于焉(2)进亦忧,退亦忧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2分)
、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甲文:
乙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证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wěi):繁盛。②赀(zī):钱财。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为重赀(花费) B.主人其故花(惭愧)
C.客过而之(责怪) D.牡丹百倍者(在……之下)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主人喜怒无常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宜黜汝旧,让吾新咨臣当世之事
C.自恃不谋诸人也国险民富
D.他日子之庭,无花哉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②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
.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通常会犯一个什么毛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读下面文段,完成25-26题
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出噬雀母。其雏四五,噪而逐描,每进益怒。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注1〕,飞入室者三。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
  哀哉!猫一搏而夺四五雏之母,人虽不及救之,未有不恻概〔注1〕于中者。而猫且眈眈然,唯恐不尽其类焉。乌乎,何其性之独忍于人哉?物与物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清〕薛福成〔注1〕《庸庵全集》
〔注1〕啁啾:许多小鸟的叫声。
〔注2〕概:通“慨”
〔注3〕薛福成:清外交家,散文家。文章宗法桐城,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雏雀习飞其下习:练习
B.猫蔽身林间蔽:隐藏
C.越数日,犹望日而躁也犹:好像
D.乃有凭权位,张爪牙凭:凭借

.第二段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事的评论,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
的社会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