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
陟罚臧否   (               )       ②以陛下(          )
③必能裨补阙漏(               )       ④严闻亮 (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两个画线句的意思。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甲文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断句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C.乙文中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廖立、李严的反应从侧面体现诸葛亮一心为国的人格魅力。
D.甲文中诸葛亮是用讽谏的方式向陛下提出建议。

【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2)尊君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太丘舍
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太丘舍去(2)去后乃至
面对友人“过中不至”竟还“对子骂父”,元方以“”和“ ”来回击。(用原文中词语回答,2分)
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后面的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只划一处。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一寺临河干()②阅十余岁()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④转转不已()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而入胡。人皆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数月,其马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面加点字。
(1)马无故而入胡亡:(2)人皆之吊:
(3)数月居:(4)其马胡骏马而归将:
翻译下面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本则寓言的寓意是: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联系到我们的学习,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文中的加点的词语。
(1) 晓雾将歇_________ ____(2)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_______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
(1)[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并且都有扣紧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也都有议论性的点睛之笔。
[甲]文描绘了“ ___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 ___________之美”。
[甲]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描写月景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用原文回答)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境不同。
[甲]文作者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乙]文作者苏轼是受贬的“”人.
(均摘文中的一个字)
(3)[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并自我排遣、解嘲。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尊君在过中
B.则无信非木柿
C.下车之丁壮者弦而战
D.去转转不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行期: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而去委: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阅读文章,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友人发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知错后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