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即成,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下列句中的“而”与“欲一见而不能”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瓦布之,动如初 B.黒质而白章
C.杂然而前陈者 D.委而去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一再追问原因,他才说出来。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极其贫穷,乃至他的妻子只好坐在米桶中御寒。
D.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很关注自己的名声,很为众人仰慕。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携楮币富家易谷种 诣:             ②至庭前   徐:               
③苦吟弗就           就:             ④众始叹伏   伏:        
下列句子。
(1)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2)请之益坚,遂入阁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读读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年十五常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侯之谓藩曰:“孺子③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藩传》)

【注】①藩:即陈藩,字仲举,东汉大臣。②芜秽:杂乱不堪。③孺子:即年幼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涉少时

宾客意少舒

B.苟富贵,无相忘

更有痴似相公者

C.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D.大丈夫处世

何处无竹柏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世家”是《史记》传纪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藩年十五/常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侯之/”。

C.【甲】文中的“字”是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乙】文的“郡”是古代行政区域。

D.【甲】文“吴广者,阳夏人也”和【乙】文“安事一室乎”这两句分别为判断句和设问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用对比手法,将陈涉与其他佣耕者进行对比,以突出他的非凡之志。

B.【乙】文刻画薛勤这个人物,主要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法。

C.【甲】【乙】两文表现陈涉、陈藩两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具有人生的远大抱负。二陈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人贵立志,志向影响人成就的大小。

D.【甲】【乙】两文二陈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人贵立志,志向影响人成就的大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译文:  

②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洞东向  

②无逾此者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3)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 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

D.哀转久绝(绝,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疾也。

皆以美于徐公。

B.其间千二百里。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C.至于夏水襄陵。

贤于材人远矣。

D.春冬之时。

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