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东吴顾征君亭林先生,今之大儒,于书无所不读,习熟国家典制,以至人情物理,淹贯会通,折衷而守之,卓乎为经济之学者也。 而失意于时,君子惜之.以故北游上国,历燕、赵之墟;上太行,渡黄河:出塞入关,极秦、晋之鄙;折而滞留于齐、鲁间,皆得周览其名山大川,将以拟太史公之故事。乃每过吾州,辄见访,如侨札之欢,皋梁之托也.为余谈说经史,不惮娓娓.或留信宿,浃月经时,然后乃得去.因见其著述之富,汗牛充栋.要皆崇正黜邪,一轨于圣贤之微旨,抽关启钥,尽见其全。其辩详以核,其论典以要,其思平实以远,其义纯粹以精.本于经而不泥于昔闻,原于史而不拘于成说。多前贤所未明,一旦自我发之者.
自汉唐以来,诸儒林立.观其意思,略与郑康成、王文中辈相仿佛.皆能深造理窟,力追大雅,以斯文为己任者也。以视今之作者,不啻奏黄钟、大吕于秋虫响答之前,其巨细不侔矣.假使先生得时而驾为当代柱石,功业所至,不过封候而止。其于娴先圣之道,以津逮将来,为天下后世之利,且孰得孰失乎?
今年结夏于此,与二三同人讲《易》,复得发其《日知录》一书观之.多考古论世之学,而其大旨在于明经术,挟王道,为之三叹服膺。劝其出以惠学者.
余老病荒忽,书数语其后,附以不朽.必欲东观大海,尽十洲三岛之奇,则有先生所著之全书在,非一朝一夕所得而卒业者矣。余不佞,倘如豫之五爻,疾而不死,请得读书养气,十年之后,文思少进,为先生细论之。
(程先贞《赠顾征君亭林序》)
炎武生性兀傲,不谐于世,身本南人,好居北土。尝谓人日:“性不能舟行食稻,而喜餐麦堕整。"又谓:“北方之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之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其评论切中南北学者之病。尝至京师,东海两学士延之饮,设宴,三醑即起。学士日: “先生幸畅饮,夜阑张灯,送回何如?”炎武怒日:“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世间惟淫奔、纳贿二者,皆夜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节选自孙静庵《明遗民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卓乎为经济之学者也经济:经世济民
B.王文中辈相仿佛仿佛:类似
C.复得其《日知录》一书观之发:发现
D.东海两学士之饮延:邀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抽关启钥,尽见皆出于此乎
B.二三同人讲《易>蜩学鸠笑之
C.先生细论之谁为大王此计者
D.岂有正人君子夜行者乎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先生知识渊博为一代大儒,他在人生失意之时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并以此来效法司马迁。
B.顾炎武先生一生著述丰富,一心践行圣贤之道。他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注重核实,善于抓住要点,思想深远义理精粹。
C.顾炎武先生一身才学,却生不逢时,不得为国家所用。但是他用自己的才能弘扬先圣之道,从这点看他也是泽被天下的。
D.顾炎武先生性格耿直,不合世俗,对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南北方百姓的生活习性都作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
(1)上太行,渡黄河,出塞入关,极秦、晋之鄙。
(2)假使先生得时,而驾为当代柱石,功业所至,不过封侯而止。
(3)尝谓人日:“性不能舟行食稻,而喜餐麦跨鞍o"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处十年屏:隐居 B.安得不为之计豫:参与
C.乃罢其狱:案件 D.犹不称虑:担忧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①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③愿陛下靳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少读书强记,屡试不售,由例贡生就铨,拣发广西,补苍梧县知县。丁内艰,起复,知安徽望江、阜阳县。迁亳州、六安州知州,擢嘉兴府知府,授浙江督粮道。
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南陵知县陈科联者,潮州人也。以赃钱六十千被论。时交泰署怀宁县,抚军雅闻其能,檄审之。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且掷其稿于地。交泰俯拾其稿,徐对曰:“按牍载,勒赈者五人。今五人欠缴谷六百余石,陈令果贪,岂索钱六十千而止?况陈令首捐米二百石,纵贪六十千之钱,何不少捐三十石之米,而作此周折乎?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大人原籍浙江,今隶属下者不下十余员,平居未尝异视,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抚军默然。旅见者六人,莫不咋舌,而交泰进退如度。明日案定,从交泰议。
知亳州时,滁州有高永威者,与其党八人横劫。旋获二人于定远县,据词,当五人论斩,二人遣配,一人枷杖发落而已。有司锻练周内之,以论斩七人题达。寻获四人,其词与前二人如出一口。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交泰抗言曰:“狱贵得情耳,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长揖而出。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当是时,交泰治声闻于江南北,凡疑狱积年不能决,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性勤敏,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民免拖累苦,囹圄几空。去后百姓皆思之,所至无不以争得好官为快。
初,谒阳春谢仲玩,谢故湖南循吏,语之曰:“谳狱而用刑,何以得情?惟平心静气,以情动之,以理折之,彼即倔强狡猾,第徐与之言,言多必有破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既毕言其情,令少休,且饮食之,复问。越日,又问。如此,则为真情无疑。君其慎之。”交泰用其言,故历官州县二十年,而招解罪人,未尝翻一词云。
(选自《香山县志》,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读书强记,屡试不    售:考中。
B.抚军闻其能,檄审之雅:平时。
C.五人论斩,二人遣配当:判决。
D.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感情。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交泰善于断案的一组是(  )(2分)
①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 ②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 ③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 ④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 ⑤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 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郑交泰最初以“例贡生”的身份接受选拔,被选中调往广西,担任了苍梧 县知县,后来遇到母亲去世,服满丧期之后才又复出做官。
B.郑交泰担任怀宁县知县的时候,曾经审理过陈科联的案件,并为之洗脱了所有的罪名,因而导致抚军的极度不满,指责他徇私舞弊。
C.郑交泰天性勤奋敏捷,曾经在十天内判决释放四百多名久押狱中的囚犯, 他离开之后,百姓都很思念他,所到之处也颇受人们爱戴。
D.郑交泰曾经谒见过阳春县的谢仲玩,他接受了劝告,在审理诉讼时平心静气,用感情、道理去打动和说服罪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5分)
(2)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宗龙,字仲纶,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铜梁知县,调巴县,行取,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辽阳破,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一月余,得精卒五千。明年,安邦彦反,围贵阳,土寇蜂起。请发帑金济滇将士,开建昌,通由蜀入滇之路,帝多采纳之。又上疏自请讨贼,帝大喜。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为降贼陈其愚所绐,败殁。其夏即家起宗龙巡按其地,兼监军。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寇悉破。擒斩其愚。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诏加太仆少卿。忧归。崇祯三年起故官。用孙承宗荐,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几,拜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用小故夺官矣。居久之,十年十月流寇大入蜀,蜀三十余州县,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即家起宗龙。宗龙至蜀,代王维章与总兵罗尚文御却贼。十二年五月以杨嗣昌荐,召为兵部尚书,去蜀。八月至京,入见帝。宗龙为人伉直任气,不能从谀承意。帝愤中枢失职,宗龙朴忠,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顾恳言不已,遂怫然曰:“卿当整理兵事尔。”既退,语嗣昌曰:“何哉?宗龙善策黔,而所言卑卑,皆他人唾余,何也?”自是所奏请,多中格
当是之时,李自成有众五十万,自陷河、洛,犯开封。帝命宗龙专办自成。议尽括关中兵饷以出,然属郡旱蝗,已不能应。十四年九月四日以川、陕兵二万出关。秦师食尽,宗龙杀马骡以军。明日,营中马骡尽,杀贼取其尸分啖之。营中火药、铅子、矢并尽。夜半,潜勒诸军突贼营,杀千余人,溃围出宗龙徒步率诸军且战且走。十九日,日卓午,未至项城八里,贼追及之,执宗龙,呼于门曰:“秦督围随官丁也,请启门秦督。”宗龙大呼曰:“我秦督也,不幸堕贼手,左右皆贼耳。”贼唾宗龙。宗龙骂贼曰:“我大臣也,杀则杀耳,岂能为贼赚城以缓死哉!”贼抽刀击宗龙,中其脑而仆,斫其耳鼻死城下。事闻,帝曰:“若此,可谓朴忠矣。”复官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忠壮。
【注】①行取:明清时,地方官经举荐保举后调任京职。②绐:dài,古同“诒”,欺骗,欺诈。③中格:中途搁置
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地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家起宗龙趣:马上 B.请启门秦督纳:交纳
C.蜀三十余州县陷:攻陷 D.宗龙杀马骡以军享:供应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宗龙心忧天下的一组是()
①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②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③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④宗龙乃条上屯守策
⑤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⑥宗龙杀马骡以享军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宗龙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可谓文武双全。虽然最后战败而死,却无损于他的声誉。
B.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到处起兵,国无宁日,纵使一代名将傅宗龙四处平叛,也难保大明江山。
C.傅宗龙率兵讨伐李自成,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加上后勤供应不济,弹尽粮绝,兵败被俘,慷慨赴死,可谓壮哉!
D.傅宗龙为人刚直,不肯阿谀奉承,觐见皇上时,关心民心疾苦,恳切地说个不停,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
(2)潜勒诸军突贼营,杀千余人,溃围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为政》)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章句上》)
请写出孔子“恕”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与孟子在待人方面的基本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越州余姚县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涂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冒:淹没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世:继承
C.而君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过:责备
D.而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胜:制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B.能亲身当风霜氛雾之毒        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不出于此乎?        皆出于此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为“海塘记”,主要篇幅却用来叙述作者与筹建海塘的顾景初“从容言天下事”,在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为政思想。
B.作者写作本文一是为了完成谢景初所托,二为记取谢景初之言留存后人深思。
C.谢景初认为,兴修水利、治理农桑以及兴办学校、使百姓相习礼乐,这是地方官的两件大事,作者深以为然。
D.谢景初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与世吏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作者认为宋代近百年来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们的不作为。

作“/”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善 夫 仁 人 长 虑 却 顾 图 民 之 灾 如 此 其 至 其 不 可 以 无 传 而 后 之 君 子 考 其 传 得 其 所 以 为 其 亦 不 可 以 无 思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3分)
(2)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