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节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 (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孰能无惑 (4)而耻学于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文中有许多同义复词(一个词中两个字的词义相同),如“假借”、“叩问”、“清洌”、“修狭”等词都是同义复词。 |
B.对“其下圣人也 / 亦远矣”一句划分的节奏停顿是恰当的。 |
C.甲文中“非……则……”是固定句式,意思是“不是……而是……”。 |
D.甲文中“以中有足乐者”和“以衾拥覆”中的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青年后生的,两文都运用了 写法,甲文主要是勉励马生
,乙文主要论述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④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④端:故意。下列句中的“之”与“拔剑而刺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 | B.至之市 |
C.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扶而道苦之() ②是必夫奇鬼也()
③我固尝闻之矣()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翻译句子。
①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②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下列句中的“之”与“驱之别院”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B.至之市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何不试之以足 |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鞭数十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译: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7~10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
③公伤股,门官歼焉股()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 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⑶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名之者谁⑵晦明变化⑶宴酣之乐⑷树林阴翳翻译句子。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⑵段景物描写独具特色,请从中任选一处,展开想象, 描绘下来(不少于50字)。
阅读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所选材料和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有何相同之处。
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知:了解、知遇或:有人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与:赞同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1~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户户: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者:_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同是描写月色,乙文主要是间接描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那甲文是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月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心境?(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