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 )
| 时间 |
1953—1957 |
1958—1962 |
1963—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1976—1980 |
| 农业 |
7.1 |
11.3 |
17.7 |
10.7 |
9.8 |
10.4 |
| 工业 |
42.5 |
60.4 |
49.8 |
55.5 |
55.4 |
52.6 |
| 其中:重工业 |
36.4 |
54.0 |
45.9 |
51.1 |
49.6 |
45.9 |
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
|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
|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
|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
| B.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
| C.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
| 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
18 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
|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
|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
|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
|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