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
|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到:“……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
|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
|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
|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是被统治者自由协议的结果,而且它包含着这样的原则,即所有的政府都有限度。”作者意在说明()
| A.专制王权有益资本主义发展 |
| B.封建主义力民主思想提供来源 |
| C.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 |
| D.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社会转型 |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
| A.罗马法是盂德斯鸠分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
| B.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
| C.罗马法为近代民主政体建立提供了借鉴 |
| D.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罗马的兴盛与发展 |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我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而在1953年我国从个体生产变成集体生产时,农业生产率也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二者都()
| A.进行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
| B.建立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 |
| C.满足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
| D.顺应了当时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
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并与之进行了两次会谈。日方认为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日中会晤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材料中“最大的收获”主要是指()
| A.战后中日两国开始官方接触 |
| B.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
| C.日本掌握了对中外交的主动权 |
| D.促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