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三十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 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 滔滔不绝)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头重脚轻 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 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 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 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 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⑴在文中的□里标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⑵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在上面画“√”。
⑶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关注——( )
经常——( )
⑷“离太阳最近的树”意思是说( ),这种树叫( ),作者大量笔墨写了树根,目的是( )。
⑸你认为第4自然段中司务长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理由是什么?
⑹读了本文,你最深的体会是 。
我会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校园秋色
今天早晨,我到校特别早,便想看看校园的秋色。
我信步来到学校的花圃,只觉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树叶上湿漉漉的,好像刚下过一场蒙蒙细雨,把树木洗刷一新。仔细一看,树叶上滚动着圆溜溜、亮晶晶的露珠,怪可爱的。
花圃里盛开着许多菊花,它们显得五彩缤纷:白如雪、红似火、黄赛金。它们的姿势也不一样:有的伸展着很多长长的花瓣,叫“千手观音”;有的花瓣,上面直,到了下面就弯曲,叫“海底捞月”;有的菊花张牙舞爪,叫“蟹菊”;还有一种叫“羞答答”的菊花,因为它总是低着头,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花圃里多数树木的叶子已经枯黄了。在一阵瑟瑟的秋风中,树叶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花蝴蝶在林间飞舞,向人们传递着秋天的信息。然而,雪松却依然那样苍翠挺拔,向人们显示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突然,一大片红色映入眼帘,原来是枫树,它就像一团火在熊熊燃烧。我不由得轻轻吟起了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用“____”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弯曲(qū qǔ)张牙舞爪(zhuǎ zhǎo)
(2)“信”的意思有:①信用;②相信;③随意;④消息。文中的“信步”应取第( )种解释,“信息”应取第( )种解释。
(3)仔细读短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花圃里的菊花,写出了菊花的________和________。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A.喜爱校园 B.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5)文中有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秋天的诗句:
我会读阅读课文填空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中包含着期待,把握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的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先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谈话,让我好想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这段中的“我”是指(),作家是指()
(2)词语解释
摇曳:
沉郁:
(3) “庆幸”是指未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的意思。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
A:“我”的作文《一幅画像》获奖了。
B:“我”能到大作家的家里做客,很荣幸。
C:我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作家竟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中“人品”指叶老对人();“作品”指叶老写文章()。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A: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用“爬山虎”来纪念叶老先生。所以说“爬山虎中是那么绿着”。
B:爬山虎是四季常青的职务,所以说它总是绿的。
根据课文填空
(1)刚进里院,一墙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像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 。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如同 ,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显得
。
我会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稳 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 熟悉)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 潮湿)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1)在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打上“√”。
(2)这位护士捧着睡衣,为什么流泪了?
(3)请你用下面词写句子:
是……是……还是……
(4)读了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触。把你的感触写下来,读给大家听:
我会读阅读课文填空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坚定——( ) 清晰——() 崛起——( ) 欺凌——(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喝彩:
铿锵有力:
(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是段,起作用 。
(4)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
A 佩服感叹 B惊讶疑惑
(5)有什么话对周恩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