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三十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 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 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 滔滔不绝)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头重脚轻 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 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 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 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 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⑴在文中的□里标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⑵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在上面画“√”。
⑶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关注——( )
经常——( )
⑷“离太阳最近的树”意思是说( ),这种树叫( ),作者大量笔墨写了树根,目的是( )。
⑸你认为第4自然段中司务长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理由是什么?
⑹读了本文,你最深的体会是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靄。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_________________》。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疾”字的音序是________,音节是____________,“疾”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为下列词语重的“疾”字选择解释。
疾驰而去()疾恶如仇()疾风劲草() 人间疾苦( )这段话描写了肖邦离开祖国时的三个感人的场景,请你把下面概括的三个场景小标题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 ”和神态表情“ ”,这一描写说明 。
按课文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空。
这个感人的场面让你想到了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答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悲愤欲绝:欲, 。绝,
与世长辞:辞, 。
(2)写出几个中外爱国音乐家的名字。
我国的有: 、 、 ;
外国的有: 、 、 。
(3)肖邦弥留之际还想着国家,我国古代也有一位诗人在临终前还不忘祖国,并写下了一首诗,这位诗人是 代的,诗题是
据课文内容填空。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述了
,表达了肖邦 。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 、 ,被称为“ ”,作品有 、 。
(3)“弥留之际”指 ,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
。
(4)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
。
(5)学习本文,我们认识了 、 的肖邦。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用“ —— ”给加点的字音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中(zhòngzhōng)乘势(chéng chèng)按要求写词语。
短文中形容十分惊慌的成语: 、 。
短文中带有褒义的词语(1个)
短文中带有贬义的词语(1个)这一段具体描写了 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郑军官兵的 。
请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的描写郑军作战的过程。
据课文内容填空。
(1)《郑成功》是一篇 ,记述了 ,歌颂了 。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有: 、 、 、 等等。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的 、 。 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 、。
(5)“民族英雄郑成功 、 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