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选取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将白纸放在玻璃板后烛焰像的位置,纸张承接不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3)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    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平面镜的应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做“测定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分组实验。

实验老师提供给各小组的实验器材如下:规格为“ 3 . 8 V ”的小灯泡、学生电源(电压恒为 6 V ) 、电流表 ( 0 ~ 0 . 6 A , 0 ~ 3 A ) 、电压表 ( 0 ~ 3 V , 0 ~ 15 V ) 、滑动变阻器 ( 20 Ω 1 A ) 、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1)小金组按图甲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伏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

(2)小丽组同学发现,实验桌上的电压表 0 ~ 15 V 的量程已损坏,其它器材完好。他们经讨论后认为,用该电压表 0 ~ 3 V 的量程,通过改变电压表的连接位置也能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按图甲电路先将电压表 ( 0 ~ 3 V ) 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断开开关,拆下电压表;

步骤二: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再将该电压表接在  两端;

步骤三: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左”或“右” ) 移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伏,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算出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

(3)反思:实验原理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途径来完成实验。

在游泳时,小金发现越往深水区走,越感到胸闷,由此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用液体压强计对此进行了探究。

步骤一: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5厘米处,观察现象;

步骤二:将金属盒放入水中深度15厘米处时,发现金属盒的位置不动,但 U 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

步骤三:调整好器材后,重新实验。在深度5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甲 ) A 所示,在深度15厘米处观察到现象如图(甲 ) B 所示。

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过程用到的科学方法有  (填字母);

A .转换法

B .控制变量法

C .类比法

(2)步骤二中金属盒在水里的位置不动,但 U 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逐渐减小的原因是  

(3)小金反思:只进行两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结论是不可靠的。还需改变深度更换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4)对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图(乙 ) 为一圆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密度为 ρ 的液体, a 点在深度为 h 处的水平横截面上,横截面上方的液柱对横截面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该液柱的重力。根据压强公式 p = F S ,推导出 a 点所在横截面受到的液体压强 p a 与深度 h 之间的关系式是 p a =   

降落伞是让人或物体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工具,广泛用于应急救生、空投物资等。某 STEM 项目学习小组同学对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以下实验。

[ 实验器材 ] ①纱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胶带、绳子、天平。

[ 提出问题 ] 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建立假设 ]

假设一: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材料有关;

假设二: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面面积有关;

假设三: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伞和重物的总质量有关。

[ 收集证据 ] 如图,将沙包挂在降落伞上,并使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实验器材中缺少一种测量工具  ,完善实验器材后继续实验,获得以下数据。

组别

伞面材料

伞面面积

( c m 2 )

伞和重物的总质量 ( g )

降落时间 ( s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1

纱布

1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500

130

13.1

13.4

13.4

13.3

[ 得出结论 ] 分析上述数据,发现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  有关。

[ 思考讨论 ] 进一步分析发现,针对建立的假设,所收集的证据并不完整,请你在答题卷的表格中将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在学习了并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后,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各分电阻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以下探究。

[ 实验步骤 ]

①设计电路,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②闭合开关,分别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

③计算总电阻并填入表格;

④换用不同规格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电阻

R 1 / Ω

电阻

R 2 / Ω

电压

U / V

电流

I / A

总电阻

R / Ω

1

10

30

3

0.4

7.5

2

30

30

3

0.2

15

3

30

15

3

0.3

10

请你在答题卷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

[ 得出结论 ] 并联电路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 思考讨论 ]

①请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解释上述结论。  

②分析表中数据,若增大其中一个分电阻的阻值,则总电阻将  

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改变量)与物体受力大小的关系,在创新实验室做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了一个导轨。导轨上的小车用细绳跨过定滑轮(摩擦不计)与重物相连,小车上固定一个宽为 d = 1 厘米的挡光片。在导轨上 A B 两个位置各固定一个光电门。光电门如图乙所示。光电门内有一束光从 N 射向 M M 处装有光传感器,当有物体经过 NM 之间把光挡住时,传感器能记录光被挡住的时间 t ,这样就可求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v A 以和 v B .两个光电门配合使用还能测出挡光片从 A 运动到 B 的时间 t AB

实验步骤:

①保持重物 P 质量不变,让小车从 OA 间任意点释放,分别测出挡光片经过 A B 两位置的挡光时间 t A t B ,以及挡光片从 A 运动到 B 的时间 t AB ,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 a 1 表示),即 a 1 = v B - v A t AB .重复实验。 a 1 近似相等。

②增大重物质量且保持不变,让小车从 OA 间任意点释放,按照①的操作,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 a 2 表示)。重复实验。 a 2 近似相等,且 a 2 > a 1

(1)在实验①时,某次挡光片经过 A 位置的挡光时间 t A 为0.025秒,则挡光片穿过光束的速度 v A  

(2)该实验中为什么用重物 P 来提供拉力?  

(3)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4)上述结论可以解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的现象。

A .制动力(阻力)越大,汽车越容易停下来

B .质量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C .速度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