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十二年,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黄淮逮至北京系狱。及金问至,帝益怒曰:“问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尝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赐钞币。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士奇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诏官继博士,敬编修,澄给事中,日值阁中。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寻进太常卿,兼职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阁罢,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居四年,以母丧去,起复。九年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如故。英宗初立,与士奇、荣请开经筵。豫择讲官,必得学识平正、言行端谨、老成达大体者数人供职。且请慎选宫中朝夕侍从内臣。太后大喜。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何人,得侍太子得:能够 |
| B.下法司鞫鞫:拷打 |
| C.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典:主管 |
| D.王振益用事益:更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帝褒答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 B.旦夕且死何妨吟啸且徐行 |
| C.循墙而走项王瞋目而叱之 |
| D.封识以进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溥与杨荣同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后杨溥因丧归乡。恰逢太子监国,命其赴任;继而又因事牵连被捕入狱。
B.仁宗即位,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皇上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牢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后来建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
C.宣宗即位,罢设弘文阁,杨溥被召入内阁,四年之后,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被起用。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物。
D.杨溥为人廉直宽静,没有城府,加之性情恭谨,诸位大臣论事发生争执,杨溥则平心处之,众人皆叹服,当时人称杨溥有雅操,都是人们夸赞不完的。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
(2)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①,朝分尚食②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③,或揽辔褰帷④,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②尚食:皇帝的食品。③绾黄纡紫:形容官员们身系官印。④揽辔褰(jiǎn)帷:形容官员们做出要匡世济民的架式。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
| B.幸获名成幸:希望 |
| C.晨起不辨衣履辨:区分 |
|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投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为之饱,笑曰赵王闻秦王善为秦声 |
| 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
| C.闻甲落魄,笑不顾顾吾念之 |
| D.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国还是书生时,参加科举考试后归家途中遇雨,到芋老人家屋檐下躲避。老人请他吃芋,他感到芋是那样香甜,吃得非常饱,临别时说日后一定不忘。 |
| B.书生做了相国,吃遍了美味佳肴,再吃芋就感到味道完全变了。其实,芋的味道一点未变,是人的处境性情变了。 |
| C.在芋老人看来,那些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所学,做官一旦发生事变连祖宗、国家、君恩、身名都不顾了的种种社会现实,与相国吃同一人做的芋却感觉味道大变,道理非常类似。 |
| D.相国听了老人的话非常吃惊,非常感激老人的教诲,他觉得老人什么都知道,优厚地赏赐了老人,并派人护送他回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译文:
(2)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太宗四年,会诸军围精。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①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日:“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
【注】①其轴:人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
| B.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一:全部。 |
| C.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延:招请。 |
| D.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A.①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②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 |
| B.①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②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
| C.①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②立矢石问,怡然若无事者。 |
| D.①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②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
|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
|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
|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俊谒木华黎日:“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译文: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凡留难、勒索、蹋斛、淋尖、高飏、重筛诸害,埽除一清。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日:“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日:“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方秉二烛阅其词,烛无风齐灭,知有冤。克日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日:“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①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昊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丈:通“账”,账目 |
| B.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隐:伤痛,痛苦 |
| C.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论:判罪 |
| D.冀亨奉檄按验按:查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廖冀亨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
②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
③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
④冀亨奉檄按验
⑤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
⑥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廖冀亨勤政爱民。他任江苏吴县知县时,曾遇旱灾,他扣留漕粮来赈济饥民;粮食还是不够,他就自己借钱买粮来供给灾民。他还革除了以往漕粮征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
| B.廖冀亨在吴县任职三年,处理诉讼时持守“少准、速决、从宽”六字箴。他认为:处理诉讼关键在听;有充分的听,才有对案情的清楚了解,才能迅速判决而不制造冤屈。 |
| C.廖冀亨办案重事实调查。东山巡检报告说有个人因欲弑父杀嫂未成而自杀。廖冀亨通过讯问调查,查知了实情:是那人的父亲故意杀死儿子;而巡检收受贿赂,故有此诬报。 |
| D.一次,宜兴知县判定该县某典史犯有诬陷平民为盗之罪,并对典史动用了夹刑,致其死亡。廖冀亨受命调查此事,查知了知县诬陷典史的事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
(2)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文言文阅读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帝、平帝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曰:“君房①有是言,丹未之许也。”丹子有同门生丧亲,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结侣将行,丹怒而挞之,令寄缣以祠焉。或问其故,丹曰:“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②,故知全之者鲜矣。”时人服其言。
客初有荐士于丹者,因选举之,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客惭惧自绝,而丹终无所言。寻复征为太子大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其后逊位,卒于家。
(《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贡均为后汉昭宣时琅邪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自厉:自我发奋 |
| B.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视事:办公 |
| C.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坐;受牵连获罪 |
|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见拜:看到就拜见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品行的一组是
①王莽时,连征不至。②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
③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④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⑤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⑥不为设食以罚之,相待如旧。
|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
|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父亲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王丹结交,但王丹却拒绝了他。 |
| C.大司徒侯霸派儿子在路旁迎接王丹,王丹以礼相待,下车答礼,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侯霸结交的要求。 |
| D.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职,但他处事坦然,对向自己举荐士人的门客只是以不安排饭菜作为处罚,仍然待之如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2)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文言文阅读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张一如帅所居一:都,一概 |
| B.与分庭抗礼抗:对抗 |
| C.近则径诣公府诣:去,到 |
| D.密以其谋闻于朝闻:报告(使……知道)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②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⑥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
|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
| C.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
|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守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