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生就是选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下面请你一
起参与探究
选择一:情与法的选择
儿子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了现场,年迈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躲避法律惩处,竟然自己到交警队称自己是肇事者……经审讯查证后,父子二人最终均被刑拘。
(1)年迈的父亲除了缺失法律意识,还错在哪里?
选择二:生与死的选择
八年级学生叶某与同伴一起到某市江边玩耍。叶某的一只拖鞋不小心掉入水中,叶某想捡回鞋子,情急之下,失足落水,被江水冲走。同伴见状,吓得大声哭喊。一名初中生闻声赶到,二话不说便跳入江中救人。最后叶某与就救人者都因不谙水性而被江水夺走性命。
(2)材料中救人者的做法值得我们提倡吗?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选择三:义与利的选择
“你”以优异的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可你却为学费而发愁。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了解这一情况后,表示愿意资助你,条件是要你拍一则电视广告,说你是在服用了这家企业生产的健脑口服液后,才能在高考中一举夺魁的。但是家境贫寒的你从来没有服用过任何健脑口服液。
(3)“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结合“明辨是非 为人正直”有关知识说出选择的理由。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学会选择 网络交往时学会自我保护 增强责任意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近年频频爆出的关于“扶不起”(面对摔倒的路人,不肯、不敢上前搀扶等现象)种种负面新闻,让“扶不扶”这个原本不需讨论的问题,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2014年的央视春晚的小品《扶不扶》结尾那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引人深思。

“扶不扶”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对此,同学甲说:“扶不扶”本就不是选择题,人倒了,必须得扶!同学乙说:不扶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深层原因。
请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注:若两个观点都回答的,按第一个答案给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有了汉字,中华民族才有了辉煌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汉章,才有了汪洋恣肆、或奔放或内敛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有了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才有所寄托与依归,数千年的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然而,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汉字书写的水平却越来越退化,提笔忘字甚至错别字频现已是寻常事。2013年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飙超《中国好声音》,荣登微博话题榜榜首。很多似乎惯常的汉字让观众连连出错,那些佶屈聱牙的字词让人们骇然发现,自己似乎早已远离了传统。
(1)汉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2)简述中华文化的影响,结合材料阐明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十八大之后,“中国梦”已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然而,要把梦想变为现实,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2)从国内形势分析“中国梦”的实现为什么任重而道远?写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方向和道路。

材料一: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公平”一词共出现了20次,引人瞩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频繁出现的“公平”,清晰勾画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走向,让人们期待。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据报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文中,为什么反复强调“公平”?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收入分配,才能更公平?

4月5日15时吉林吉图珲铁路隧道发生塌方事故被困的12人成功获救,被困者张德付告诉记者,在被困的87小时里他们的求生历程:4月2日0时40分许,张德付等人正在干活,隧道突然塌方。每天在这里干活,他知道断面内侧到掌子面还有约30米×10米的空间,足够他们12人活动,而且隧道里有水,足够支持一段时间,他们还可以用头盔接渗入隧道的水喝。为了应对饥饿感,张德付曾吃过皮腰带。每次咬一点,慢慢嚼碎下咽。大约是“第二天晚上”开始,大家开始相互打气:“不要着急,肯定能出去”、“一定能出去的”……大家聚在一起,距离不太远,互相鼓舞着,彼此给对方希望。他们虽然自己并不确定,却尽量给别人信心。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了。他们不时用力按留在隧道的汽车喇叭,希望有人能听到,有人大声喊叫,张德付没有用力呼救,因为他知道,喊叫肯定是没有效果的,要保存体力。
(1)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人生道理?
(2)结合材料谈谈遭遇险情我们应该怎样求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