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思考: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②将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③将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1)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__两组作对照。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ºC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可观察到___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由此你会联想到馒头变甜与 都有关系。
(3)在实验开始前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实验中分别向三支试管注入两毫升的唾液或清水,最后分别向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这些严谨的操作步骤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
(4)为了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我们应当怎样做?
。
(5)在制定探究计划时,有同学提出:“除了上述三种处理以外,还应有第四种处理,即将馒头块放入4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不进行搅拌。”你认为这种处理有必要吗?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____________,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 。
(2)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_________,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________。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 .
植物体能进行蒸腾作用。那么,哪些器官能进行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呢?下图是为你提供的探究植物体蒸腾作用的四个装置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让你来验证植物体的蒸腾作用,你选用哪组装置?__ _______。
(2)此实验中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
(3)你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
(4) 你在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 。
(5)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6)要使实验得到预期效果,必须把装置放在温暖且有 条件的地方一段时间。
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_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___________下培养,把乙放在_________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__,乙中的黄豆芽____________。
(5)如果你们的实验看到了以上预期的结果,那么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__。
植物的果实的表面覆盖着果皮,就像一道屏障,保护着果实内部的各种组织。为探究果皮的保护作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取一个新鲜的番茄果实,用水冲洗干净后,用牙签划破果皮,再把它放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然后,把这个塑料袋放到恒温箱中,控制温度为25 ℃。一个星期后,取出塑料袋,观察发现苹果开始腐烂。该同学由此得出结论:果皮对果实内部有保护作用。
(1)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2)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3)实验中的变量是 。
(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一处明显缺陷,请指出来 ;
并修改完: 。
第二十九届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孙宁岳同学凭借“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金奖。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该研究成果,制定了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如下表所示(实验的装置相同)。
探 究 过 程 |
花盆 |
花盆甲 |
花盆乙 |
花盆丙 |
适量加入 |
土壤浸出液 |
① |
||
各植入 |
10株相同的玉米幼苗 |
|||
每天滴加 |
2ml含2.5%的维生素B1溶液 |
② |
2ml含1.5%的维生素B1溶液 |
|
每天观察并记录 |
幼苗的生长状况 |
请回答:
(1)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2)表格中的①应填 ;②应填 。
(3)完善探究过程后,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a.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花盆甲、丙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则实验结论是 。
b.如果实验结论与孙宁岳同学得出的研究成果不相符合,则实验现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