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程朱与阳明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8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
年份 |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
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
1900—1913 1913—1929 1929—1938 1938—1948 1948—1981 |
3.75 0.72 -1.15 0.00 6.80 |
4.2 2.7 2.0 4.1 5.6 |
——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
——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29一1938年和1948—1981年世界贸易状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
(2)利用材料二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②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120字左右。(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并将重工业化当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在工农业关系的问题上,斯大林认为,要牺牲农业来确保重工业的发展.他还提出,要尽快开展农村农业集体化运动,主张农业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尽快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毛泽东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 “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苏﹑中两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6分)
(2)苏﹑中两国针对之后农业出现的问题,分别是怎样进行改革的?比较两国农业改革产生的不同效果。(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嫁之人” 。虽不必使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三:“一五”到“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机制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调整经济的历史意义。(5分)(3)据材料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3)材料三中“六五”(1976-1985年)时期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六五”时期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比,其增长有何特点?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什么?(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侍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责,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之》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村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查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
“新政”开始推行 |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題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