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 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
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牛耕图图二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材料二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明)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至二十余张,“家为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三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日“丝偈”,以其用机器也;又名“鬼缏”(缏即线),以其交洋人也。丝比用手缏更细滑光洁,售价亦三分之一。每间丝偈大者女工六七百位,小者亦二三百位。每日每工得丝三两、四两不等。肇于光绪壬申之岁(即1872年),期年而获重利,三四年间,南、顺(即广东南海、顺德)。两邑相起继者多至百数十家。……计每丝偈以五百位为率,每年发出女工银约二万六七千员(即圆),远近胥(即都)蒙其利。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
材料四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是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直接支持下开办起来的。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县衙。知县感到左右为难,只得向上禀告。刘坤一驳斥说:“士为四民之首,立论犹当持平。烟囱既隔城垣(该厂建在无锡西门外),何谓风水有碍?”反复再三,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成化年间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和其本质特征。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
(3)材料四主要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4)据你所学知识,描绘一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材料四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5、16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一谈你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皇帝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1)材料一、二所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
(2)结合材料一、二的不同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汉代谚语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唐)孟郊《织妇词》
材料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概要说明宋朝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 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 700万吨。……在1850年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 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1 348 000公吨和16 251 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