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治国能抟(tuá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
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的哲学理念已经具备了现代人权理念的萌芽。《列子·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希望建立人人为自己而又不侵犯别人的社会,并批判儒家“礼治天下”的政治设想,排斥尧舜等圣人传说,重视个体价值。杨朱也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然而杨朱的“人权梦”只是在历史进化过程中毫无例外的输给了现实政治。
——摘编自刘杨青《杨朱哲学与先秦人权思想》
材料二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黑人运动史上绵延不绝的线索之一就是一直是为了让黑人包含到美国经济及政治的主流中去。然而《独立宣言》避而不提黑人奴隶制,1787年宪法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直到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认为设立种族隔离学校本身是不平等的,但到1960年取消学校隔离斗争始终末获得任何成果。1973年全国有2621名黑人当选官员,比1969年增加121%,但却只占当选总官员的5‰。1969年黑人家庭收入为白人家庭61%,1970年降到59%,黑人青少年失业率从69年1/4增至72年1/3,而白人只有13.3%。
——摘编自乔安妮·格兰特《美国黑人斗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杨朱的“人权梦”与美国黑人的“美国梦”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朱的“人权梦”和美国黑人的“美国梦”受阻的原因。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经不无感慨地说道:“湖北‘对不起’张之洞”,武汉‘对不起’起张之洞。”他说当代湖北人“对不起张之洞”无非是说张之洞督鄂18年,于教育、于军事、于工业殚精竭虑,虽屡有坎坷,但也功勋卓著,却不能得到世人应有的评价,他认为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历史学家章开沅为什么认为湖北和武汉“对不起”张之洞?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2)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该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者共计63个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卷
(1)《非战公约》的签订有什么意义?其明显的局限性在哪里?
(2)此条约的签订有没有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请以20世纪30年代为例加以说明。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旧约法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中华民国约法》(1914)
第30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33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决议;第34条,临时大总统任命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由参议院同意
第21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35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43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
第44条,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39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材料二 不过正像杨度强调集权的必要时所暗示的,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古氏虽有为袁世凯“御用”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国情”。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复辟”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明显的不同在哪里?二者制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时隔一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国人要求立即废除科举的呼声大为高涨。……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从短期来看,废除科举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正如萧功秦先生在其著作《危机中的变革》中指出的,“废除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和新时代价值之间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这种制度资源的丧失,同时也为清廷的覆灭起到了釜底抽薪的反作用。
——摘自金满楼《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何以波澜不惊》
材料二 废科举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传统中国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是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旧制或候缺或丁忧或告老,读书人多半要还乡。新制则“学生”与城市的关联越来越密切,而与乡村日益疏远;大学(早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废科举)二十多年后,黄炎培总结说,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好处,即在使“贵族教育移到平民教育身上”;科举既废,教育本应更加平民化,然兴学校的结果,“转不免带多少贵族教育的意味”,为“科举时代所料想不到”。主要即体现在“学校的设置既偏于都市,学费的征取更足使中等以下社会人家无力送他的子女就学”。
——摘自罗志田《科举制度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材料一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后有没有实现教育平民化?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