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重庆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然起行。②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月色入然起行 ③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
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①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②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篷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③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④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⑤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⑥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请备述之          备:          
②及花之既谢         谢:          
③与翠叶并擎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          
.下列每组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此皆言可目者也  及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
C.前此后此皆属过不问之秋矣  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
D.复蒂下生蓬  摘而藏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
.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久之,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淘之汰之,沙砾在后。"

【注释】①简文:指简文帝。②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簸扬谷子,糠秕浮在前面。王文度以此嘲笑范荣期。③淘之汰之:淘洗杂质。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前,更相推在前,久之,王遂在范后

2.

.读完短文后,你在人际交往方面获得了什么启示?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以千里也②不能前时之闻
B.①一食尽粟一石②王命急宣
C.①才美不外②胡不我于王
D.①执策而之②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骈死槽枥之间②箕畚运渤海之尾
B.①马千里者②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①策之不其道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D.①鸣之不能通其意②其马得胡骏马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遽其舟( ) (2)不亦乎( )
(3)兔触株( ) (4)复得兔(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2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8分】
张元传(节选)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修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热,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节选自《周书》)
注:①释典,佛教的经典。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2分)
①“汝何为不肯浴()②是以收而养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译文:
(2)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译文: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张元所做的三件事,然后结合张元所做的事对这个人作简要评价。(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