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中考山东日照卷)(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 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
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
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
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

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
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固:本来)若是,效而
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顾:理睬)。及寇兵侵
其境,越人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
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解释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意义。
①有游者得车于晋楚②以为车固若
③晋楚之人见笑其拙寇兵侵其境
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两处)
观 者 闻 其 夸 而 信 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阅读清朝林纾的《湖之鱼》,完成题目。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然随喋随()②争喋他物如()
③久知()④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之()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必先投食以引之

A.卷石底以出 B.全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D.盖以诱敌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林 子 啜 茗 于 湖 滨 之 肆
翻译下列句子。
(1)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乙)海中有宝山焉。众塔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
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急沉之,否则连我矣!”
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因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嗟乎!天下之至贵者身尔。人乃贵外物而丧其身,身死虽宝奚用焉?何其惑之甚也?
【注】①煜(yǔ)如:明亮的样子。②奚:疑问词,何。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剜股藏之因:(2)人乃外物而丧其身贵: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天 下 之 至 贵 者 身 尔。(划一处)
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面三段有何不同?该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2)佁然不动: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责攸之、祎、允等之(怠慢,疏忽)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果)深入不毛(不长草木)
C.尔来二十一年(通“又”)夙夜忧叹(早晚 )
D.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临表涕零(落泪)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咨臣当世之事
B.挺剑起 长跪谢之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不效则治臣罪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翻译句子。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