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②所以:是为了。③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
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 |
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 |
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见人读数十卷书 |
B.恶之如鸱枭死亦我所恶 |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人疾之如仇敌 |
D.虽不能察,必以情如此以学自损 |
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
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题每题2分,13题6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日:“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使楚》)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选自《晏子谏杀烛邹》)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④ 闻:明白、懂得。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 B.为吾君主鸟(掌管、管理) |
C.王曰,何坐?(坐下来 ) | D.勿杀!寡人闻命矣。(指教)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A.辍耕之垄上 | B.烛邹之罪有三 |
C.渔人甚异之 | D.驴不胜怒,蹄之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段所表现的主题完全一样,即集中体现和赞美晏子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
B.甲文中晏子注意把握分寸,准确的反击对方,语气委婉;乙文中晏子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 |
C.两个文段语言精简,人物形象鲜明立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D.这两个文段告诉我们:在驳斥别人 ,或对别人进行劝谏的时候,一定要机智,讲策略。 |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1,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3。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4,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1京师:京城。2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3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4肆:店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里称孝(赞扬) | B.好博览而不守章句(美好) |
C.一见辄能诵忆(就) | D.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通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译文:王充家穷无钱买书时,是怎样读书的?
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尊君在不()
(3)入门不顾()(4)相委而去()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2)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文: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
,我认为文中元方是个的孩子。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续资治通鉴·卷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雨骤至/待君久不至,已去 | B.帝怒形于色/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C.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 | D.刑以惩恶/岂得以喜怒专之? |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 史书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