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上详许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史记·留侯世家》下列句中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皆以美于徐公 | D.祭以尉首 |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留候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愈欲易太子 易: ②上详许之 详:
③上怪而问之 怪: ④吕后如其计 如: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高宗(即乾隆)巡幸至扬州,时江某为盐商纲总,承办一切供应。某日,高宗幸大虹园,至一处,顾左右曰:“此处颇似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塔耳。”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既得图,乃鸠工庀材,一夜而成。次日,高宗又幸园,见塔巍然,大异之,以为伪也。即之,果砖石所成,询知其故,叹曰:“盐商之财力伟哉!”
注:大虹园毁于清末战乱,白塔尚存,即现今扬州瘦西湖白塔。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①缘坡植牡丹、芍药()②卧房槛外 ()
③顾左右曰()④既得图()与“太祖常劝以读书”中“以”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幽阴深邃奇 | B.俱以假山显 |
C.亟以万金贿近侍 | D.以为伪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②江闻之,亟以万金贿近侍,图塔状。
【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园林建筑有关,但表现的主题不同,请说明。
【甲】
【乙】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文中划线字的拼音
说()省()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A.人不知而不愠() | B.诲女知之乎() |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D.思而不学则殆()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实词。
(1)以为且噬已(2)益习其声
(3)乞猫于中山(4)去饥寒犹远下列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之患在鼠放之山下 |
B.船载以入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
C.慭慭然颓然碧窈 |
D.至则无可用弗食鸡则已耳 |
翻译句子。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2)中山人予之。善扑鼠及鸡。
(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解释些下加线的词。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④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名之者谁? |
B.似与游者相乐至于负者歌于途 |
C.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耶 |
D.山峦为晴雪所洗全石以为底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三个文段都有对水的清澈的描写,你认为哪一段的写法最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 / 可百许头。 | B.影布 / 石上 |
C.其岸势 / 犬牙差互 | D.以 / 其境过清 |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明()(2)去()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彩之处。
答: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