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质量关系”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 .
(2)小车放置的位置越高,木块被撞击得越远。研究表明:当 一定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 有关.
某小组同学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多次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小组同学将第一次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中的 ,发现电压表未调零。将电压表调零后,重做实验,第二次测量数据如图乙中的 。

(1)图丙是该小组在一次测量中的电流表指针位置,其示数为_____安。
(2)分析图乙中的第二次测量数据,待测电阻的阻值是_____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小组同学讨论发现,利用第一次的测量数据,能求出第一次实验中电压表接入电路前指针所指的刻度值,也能求出被测电阻的阻值。分析图乙,写出第一次实验电压表接入电路前指针所指的刻度值,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
在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小凯所在的兴趣小组用导线将开关、电源、定值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和规格为“ ”的滑动变阻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状态。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应置于_____(选填“A”或“B”)端。
(2)小凯正准备闭合开关时,旁边的小兰急忙告诉他,电路连接有错,只要改接一根导线就可以了。请你在图中把小凯接错的那根导线找出来,并打上“×”符号,再用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到正确的位置上。
(3)小凯排除故障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
数据序号 |
1 |
2 |
3 |
4 |
5 |
|
电压U/V |
0.5 |
1.0 |
1.5 |
2.0 |
2.5 |
|
电流I/A |
0.1 |
0.2 |
0.3 |
0.4 |
0.5 |
①实验中,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
(4)小凯想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完成以上实验,但这种方案其实是不可行的,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小叶同学用刻度均匀的轻质杠杆完成以下实验,已知每个钩码重 。

(1)杠杆处于如图甲状态时,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杠杆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是由杠杆与重垂线是否垂直来判断的,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
(2)小叶同学完成一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记录的数据为: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他测出了这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
(3)小叶与同学又将实验改装成图丙,在 处正下方悬挂一不吸水的石块, 处施加一个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的拉力 ,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杠杆为_____(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若将该石块浸没在水中且不触底,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应在 处竖直向上施加拉力为_____ 。(已知 )
在一次物理实验探究课上,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目的是__________。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像距 与物距 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 。
(3)当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该成像原理工作的。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物理老师的眼镜是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学生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异味令人难受,经讨论大家认为可利用LED灯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其好处是_____。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想探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他们猜想: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 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 、斜面的倾角 、斜面的材料这三个因素有关。于是他们选择以下器材进行探究:一个右端固定有遮光片的长方体木块质量为 、一个 的砝码(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斜面底端安有光电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他们的实验操作是让木块沿斜面直线下滑,利用光电门速度传感器测得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1)为了保证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 A. |
斜面越长越好 |
| B. |
斜面越宽越好 |
| C. |
木块每次都由静止开始下滑 |
| D. |
木块每次都从斜面上相同的位置下滑 |
(2)在本实验中,光电门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木块上的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时光被挡住,计时器开始计时,当遮光片离开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这样就可以根据遮光片的宽度与运动时间计算出此时木块的速度。已知遮光片的宽度为 ,如果计时器某次显示的时间为 ,则此次测得的木块速度为_____ 。
(3)小明他们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得到了下列数据:
|
实验序号 |
θ |
斜面 |
m/g |
v/(cm/s) |
|
1 |
20° |
A |
200 |
245 |
|
2 |
20° |
A |
300 |
245 |
|
3 |
20° |
B |
200 |
153 |
|
4 |
20° |
B |
300 |
153 |
|
5 |
30° |
A |
200 |
358 |
|
6 |
40° |
A |
200 |
438 |
①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 与前面猜想的三个因素中的_____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3,2和4可得出v与_____有关。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可得出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是:当斜面材料相同时,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