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半个世纪的历史反复说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做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做“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
———1978 年6 月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面材料涉及的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问题?
(2)材料一对该问题采取了什么态度?提出了什么观点?
(3)材料二、三对该问题采取什么态度?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出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的过渡时期实际用了几年时间?其中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4 年宪法的内容。
(3)综合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的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五: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是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它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形式。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六: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就已构建起来。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依据材料五,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7)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哪些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8)材料六中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9)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吹来十月的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材料二:读下列两幅图片

(1)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对待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图一反映了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什么道路?
(2)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
(3)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


观察以上三幅反映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图二与图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图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时代特征,概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面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我国的农村变革。

请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完成问题。
(1)从图1、图2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从图3、图4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