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
| A.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
|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
| C.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 |
| D.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
| 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 |
|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 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 |
某一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对题干所述“当时事件”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渔”胜过于“鱼”,学习西方,要讲究策略 |
| B.尽管不够全面和彻底,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
| C.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当时事件”评价不太高 |
| D.折射出了“当时事件”学习西方认识上的偏差 |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 ,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文学艺术的世俗化③市民生活丰富④市坊制度的完善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