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CO与CuO反应得到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得10g沉淀,则发生反应的CO质量为   g.

(2)CO还原CuO可生成Cu或Cu 2O或二者混合物.

已知:Ⅰ.Cu 2O是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

Ⅱ.Cu 2O+H 2SO 4=CuSO 4+Cu+H 2O

小亮取7.2 gCO与CuO反应得到的红色固体与96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3.2g铜.

①红色固体成分为   

②求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科目 化学   题型 解答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FeSO4•7H2O为原料制备铁红(Fe2O3)的一种方法如图:

已知“沉淀”时的主要反应为:2FeSO4+H2O2+2H2O═2FeO(OH)↓+2H2SO4

(1)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FeO(OH)可表示为mFe2O3•nFe(OH)3 m n =   

(2)“沉淀”时需控制溶液的pH与反应的温度。

①“沉淀”时调节溶液的初始pH约为4,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溶液的pH为3.0~4.5,需不断加入物质Z调节溶液的pH,Z应具备的性质有  (填字母)。

A.能与酸反应

B.能与碱反应

C.不与FeO(OH)反应

②“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  

(3)“过滤”后需对固体进行洗涤与干燥。洗涤时被除去的沾于固体表面的阴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

(4)“煅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如图为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煅烧温度对产品中Fe2O3质量分数的影响。煅烧温度较低时,产品中Fe2O3质量分数较低,其原因是  。当煅烧温度达800℃时,继续升高温度,产品中Fe2O3质量分数降低,且铁元素质量分数升高,所得产品发黑,其可能原因是  

(6)用该方法制备Fe2O3,计算理论上13.9t FeSO4•7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78)可制得Fe2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目前,践行“新时尚”的垃圾分类工作已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

(1)生活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等。

①空饮料瓶、废旧报纸应放置于贴有标志  (填字母序号,下同)的垃圾箱中。

②废旧电池中含有铅、镉、汞等有害金属,如果将其随意丢弃,这些金属渗出会造成土壤及  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应将其放入废旧电池专用收集箱。

③餐厨垃圾是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A.餐厨垃圾沥干水分后放入家用垃圾袋

B.部分餐厨垃圾可作为沼气池中发酵的原料

C.外出就餐提倡“光盘行动”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①部分废旧塑料具有  (选填“热塑”或“热固”)性,可反复加工再利用。

②某化学兴趣小组从工厂收集到一份金属废料,可能含有Al、Zn、Fe、Ag四种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测定其组成,便于回收利用,现取样向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SO4溶液。

Ⅰ.充分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及少量固体剩余物,且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相等。该金属废料中一定含有  (填元素符号)。

Ⅱ.将Ⅰ中少量固体剩余物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选填“一定有”、“可能有”或“一定没有”) H2生成。

③建筑工地废弃的大理石边角料(主要成分为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可用于制备轻质碳酸钙(常用作牙膏中的摩擦剂)。已知:CaCO3 高温 ¯ CaO+CO2

Ⅰ.操作a的具体步骤包括  、洗涤、干燥。

Ⅱ.计算10g大理石边角料理论上最多得到轻质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1)学习化学概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

[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实驰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

加入2g 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再加入5g KNO3,搅拌

部分溶解

  

加热,搅拌

 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再加入5g 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却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  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

[实验反思]

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  (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③比较实验步骤  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

(2)应用化学知识“身边的化学”﹣﹣﹣体验“家庭燃料的变迁”

[文献资料]

①天然气和煤都是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②我国近50年来家庭燃料变迁:煤或木柴→液化石油气或管道煤气→天然气。

③CO2能产生  效应,SO2易导致酸雨。

④充分燃烧天然气和煤各lkg产生CO2和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证据推理]各级政府推广“利用天然气代替煤作家庭燃料,分析文献资料可知实施该项举措的科学依据是  

[联系实际]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使用天然气的家庭“将报警器安装位置确定在燃气灶附近墙壁的上方”,这是基于天然气具有  的性质。

[反思拓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和开发H2等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再列举一例可利用的新能源:  

某同学用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处理某造纸厂含NaOH的碱性废水样品:

(1)用9.2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能配制上述稀硫酸  g(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若上述造纸厂废水75g能与9.8g 15%的稀硫酸恰好反应(设只发生NaOH与硫酸的反应),试计算该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某同学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组成及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认识组成](1)由化学式Na2CO3、NaHCO3可知,两者含有的元素差别是  ;从构成离子的层次看,酸根离子分别是CO32、HCO3,依据酸根离子它们都可统称为  (填“碳酸盐”或“钠盐”)。

[比较性质](2)为比较室温是20℃时Na2CO3、NaHCO3与水混合的变化,按图1进行实验,先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各约1g Na2CO3、NaHCO3,再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后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发现盛有Na2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20℃,盛有NaH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低于20℃;再向两试管中各加入约5mL水和2滴酚酞试液,振荡后液体均呈红色。则NaHCO3与水混合时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NaHCO3溶液显  (填“酸性”或“碱性”)。

[提出问题](3)Na2CO3、NaHCO3还有什么不同性质?

[查阅资料]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可用图2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按图2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后,分别装入相关药品(试管甲、乙中的固体质量应相等)。后续实验均按规范要求进行,完成实验。

①若要使实验效果更理想,则甲中应装入  (填“Na2CO3”或“NaHCO3”)。

②完成实验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若甲、乙试管里剩余固体的质量分别用m(甲)、m(乙)表示,则m(甲)  (填“>”或“=”或“<”)m(乙)。

[拓展应用](4)若把碳酸和NaHCO3比较,受热容易分解的是  (填“碳酸”或“NaHCO3”)。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  

(5)研究表明,Na2CO3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且Na2CO3溶液中还含有很少的HCO3,在Na2CO3溶液中存在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有HCO3    (填离子符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