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神弗福也 |
福:福气 |
B.小信未孚 |
孚:为人所信服 |
C.虽不能察 |
察:明察 |
D.夫大国,难测也 |
测:揣测,估计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
以伤先帝之明 |
B.再而衰,三而竭 |
广起,夺而杀尉 |
C.公将鼓之 |
陈胜佐之 |
D.公问其故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各 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 许 |
许:赞同。 |
B. 始一反焉 |
始:开始。 |
C.固不可 彻 |
彻:通,贯通。 |
D.河曲智叟 亡以应 |
亡:通"无",没有。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 之南
B.惩山北 之塞
C.汝 之不惠
D.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年;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③税敛④,深耕易耨⑤,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⑥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长上⑦;可使制梃⑧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选自《孟子》
【注释】①比(bì):替,代。②洒:通“洗”,洗雪,雪耻。③薄:少收。④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⑤耨(nòu):锄草。⑥悌(tì):孝顺兄长。⑦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⑧梃(tǐng):棍棒。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 |
鄙:卑鄙 |
B.既克 |
既:既然 |
C.寡人耻之 |
耻:以……为耻辱 |
D.出以事长上 |
事:做事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
故逐之 |
B.惧有伏焉 |
长子死焉 |
C.可以一战 |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
D.公问其故 |
入以事其父兄 |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B.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C.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D.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翻译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
①飙:暴风,这里是“迅速”的意思。 ②盬(ɡū):吸、饮。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小惠未徧 ②小大之狱
③蜘蛛引丝疾上 ④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详略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略写。这对刻画曹刿的形象和突出中心起到很大作用。
B.“蛇意稍倦”和“目似暝,意暇甚”两句中“意”的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C.【甲】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D.【乙】文中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蜘蛛斗蛇的全过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④.大将何思德 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 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弩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
B.思德貌类禄山(类:像)
C.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
D.吾兵虽多(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3)以下关于本文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奚骑二千为向导一用奚族二千骑兵作为向导。
B.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一不如让兵马休息,悄悄地来到敌军面前。
C.思德请前驱效死一何思德请求(安禄山)作为先锋以死效力。
D.夹击唐兵,杀伤殆尽一(奚族与契丹)前后夹击唐军,(唐军)全被杀伤。
(4)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6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