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神弗福也 |
福:福气 |
B.小信未孚 |
孚:为人所信服 |
C.虽不能察 |
察:明察 |
D.夫大国,难测也 |
测:揣测,估计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 |
以伤先帝之明 |
B.再而衰,三而竭 |
广起,夺而杀尉 |
C.公将鼓之 |
陈胜佐之 |
D.公问其故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文言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赵且 ①伐燕,苏代 ②为燕谓惠王 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 ④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 ⑤其喙 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 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赵、韩、魏闻 之,皆朝于齐。
A. |
何陋 之有? |
B. |
吾妻 之美我者…… |
C. |
故愿王熟计 之也! |
D. |
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 |
(当面) |
B.臣之妻 私臣 |
(私下) |
C.臣 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
(担心) |
D.明日不 雨,即有死蚌 |
(下雨) |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
B. |
【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
C. |
《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
D. |
【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
(4)把【乙】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郢人》
【乙】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注】①鹓鶵,古代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练实:竹实,色白如娟,故称。③鸱:猫头鹰的一种。④吓:怒斥声。
(1)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使匠石斫 之 |
B. |
自夫子 之死也 |
C. |
庄子往见 之 |
D. |
仰而视 之日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匠石运 斤成风(斧头) |
B. |
听而 斫之(砍,削) |
C. |
惠子 相梁(相当) |
D. |
鹓鶵 过之(经过)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尽垩/而鼻不伤 |
B. |
宋元君/闻之 |
C. |
庄子/往见之 |
D. |
于/是鸱得腐鼠 |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叙述了"匠石运斤斫垩"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在惠子死后孤独悲凉的心情。 |
B. |
乙文叙述了"鹓鶵不屑腐鼠"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志趣高洁却不为人理解的心情。 |
C. |
甲文表现了庄子与惠子既是辩论上的对手,又相互成就的关系;乙文表现了庄子的大志向与惠子的小格局的关系。 |
D. |
两文都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让我们领略庄子寓言"寓实于玄"的现实主义风格。 |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试为寡人为之。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 。"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 辞其兄况 |
蒙 辞以军中多务 |
B.遂 之北地田牧 |
能以径寸 之木 |
C.穷当 益坚 |
益慕圣贤之道 |
D.闻隗嚣好士,往 从之 |
客 从外来,与坐谈 |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蒙 辞以军中多务 ;
② 及鲁肃过寻阳 ;
③即 更刮目相待 ;
④有人 从学者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日:"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 期年出之 |
|
②莫不 然矣 |
|
(2)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