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二]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吾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游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贾人:商人。浮苴:水中浮草。巨室:世家大族。浮:泛舟。吕梁:地名。盍救诸:为什么不去就他呢?
(1)解释下列句中,再加点词的意思。
①度河而亡其州
②今亡亦死
③予而百金
④是许金不酬者也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 B.足肤皲裂而不知
C.佣者笑而应曰 D.未至,道渴而死
(3)请参照示例,分别用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要改变它在句中的意思),另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实例: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救死扶伤(或救护)]
①辍耕之陇上
②舟薄于石又覆。
(4)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5)读了选段二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下列句中的“以”与“信数以策干项羽”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 B.何不试之以足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D.扶苏以数谏故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又不会营生,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 |
B.韩信曾经在亭长家混吃,亭长的老婆同情他,一大早就做好了饭,等韩信来吃。 |
C.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
D.汉王得到滕公的推荐,让韩信管理粮仓,但是并没有要重用的意思。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亭长妻苦之②于是信孰视
③适见滕公④坐法当斩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
②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
【古文阅读】
锦石滩
〔明〕袁宗道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②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③ 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④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⑤,至则外大父方伯公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⑥诗尾曰:“老怀衰飒⑦,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注释] ①六合:地名,今江苏六合。②净练:喻江水。③小李将军:李昭道,画家。④簏:小篓子。
⑤戟手:打招呼。⑥跋: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的一种文体。 ⑦衰飒:衰老。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 | B.如/秋天晚霞 |
C.一老翁/向予戟手 | D.送/《游锦石洲》诗一首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长可五六里(2)或洁白如玉
(3)余尝拾取数枚归(4)虽一字不留亦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本文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A文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酆、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文段
道光二十一年,英人将扰佛山镇,取道泥城,经萧岗三元里。里民愤起,号召各乡义勇,枪械云集,四面邀截。英兵窘迫不能出,死者二百余人,毙其梁帅伯麦。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重围。时,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人数万人。是役也,英人为之丧胆。
初九、初十日,逆夷往三元里及萧岗各乡,复行扰害,乡民共愤,鸣锣聚众,毙逆夷六、七人,余逆脱回。因率众而下,约数百人。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数千人与夷决战,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内有一人乃西洋兵头,全身盔甲,刀砍不入,手持宝刀,装嵌宝石,映日不可逼视,亦被杀死。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无一漏网,各处乡民来攻逆夷者尚源源不绝,而英夷亦从此胆寒潜踪矣。
(选编自《广东军务记》)
【注释】 ①梁帅:大头子,带兵的高级军官。② 逆夷:指英国侵略军。 ③未刻:下午一时到三时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并杀两尉( 并且 ) | B.比至陈( 比较 ) |
C.枪械云集 ( 聚拢 ) | D.是役也( 这 ) |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陈胜佐之( 代词,代押送的军官 ) | B.祭以尉首( 介词,用 ) |
C.夺而杀尉( 表顺接 ) | D.毙其梁帅伯麦( 代词,清军 ) |
选出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宁愿是天生的贵种吧) |
C.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D.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
写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英酋义律亟驰援,复被围困(英国头领义律赶紧逃跑,又被当地人层层围起来) |
B.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当时互相呼应参加战斗的有三个乡共一百人) |
C.或为坑水冲淹,或因失路饥毙(有的被坑水冲走淹死,有的因迷路而饿死) |
D.柄镶宝石,映日不可逼视(刀柄上镶有宝石,对着太阳不能逼真地看) |
选出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是利用老百姓都拥护扶苏、项燕,于是就联合扶苏,项燕一并起义,依从老百姓的愿望。 |
B.A文段叙述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三个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
C.“奋臂而起者百有三乡,不械而集,众至数万人。”描写了佛山人民团结一致共抗外敌的场景。 |
D.“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又毙逆夷百余”,说明了三元里人民有勇有谋。 |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
1. |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 (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 |
2. |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
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
4. |
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
狄仁杰,并州太原人也。反以明经①举,授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见而谢曰:“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绝域,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属仁杰令出,仁杰曰:“……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②,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高宗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繇③是朝廷肃然。”
越王贞④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⑤国误,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⑥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赦原之,配流丰州,诸次于宁州,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流所,复相与立碑颂狄君之德。(《旧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明经:唐代科举中一种主要科目。 ②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阙。制定了法律就在象魏上悬挂公布。“悬之象魏”就是公之于众的意思。 ③繇(yóu):由。④越王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自杀。 ⑤诖(guà):连累。 ⑥乖:违背。下列句中与“今陛下以昭陟一株柏杀一将军”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 B.祭以尉首 | C.策之不以其道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被人诬告,工部尚书阎立本当时做河南道黜陟使,查办此事后,称赞狄仁杰是没有被人发现的明珠。 |
B.狄仁杰对朋友非常友善,得知郑崇质家有年老多病的母亲而要派去戍守边境时,主动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
C.狄仁杰敢于犯颜力谏,严明执法,使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司郎中王本立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
D.狄仁杰执法宽严有度,在越王贞起兵反叛一案中,私下请求皇上赦免了那些牵连犯罪的人及其家属,当地的父老乡亲都为他立碑颂德。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②坐误斫昭陵柏树
③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④我狄使君活汝辈邪翻译下列句子。
⑴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⑵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