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甲猜想:NaHCO3溶液
乙猜想:NaOH溶液
丙猜想:Na2CO3溶液
丁猜想:NaCl溶液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
NaHCO3 |
NaOH |
Na2CO3 |
NaCl |
常温下溶解度/g |
9.6 |
109 |
21.5 |
36 |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
9 |
13 |
11 |
7 |
【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 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 。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讨论质疑】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 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 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大家分别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1)甲同学采用了图1所示装置: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红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的针筒注射器(摩擦系数很小)组成如图1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甲同学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红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前,甲同学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发现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甲同学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
②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
③若先夹紧弹簧夹,待红磷充分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最终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示
数mL处;
④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红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注射器活塞的变化是。
(2)乙同学采用了图2所示装置: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棺内的红磷,这利用了金属铜的性。在该实验中,水的作用是(选填序号)
①吸收生成物,防止污染; ②加速冷却; ③缓冲气压
某实验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把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很快熄灭了。据此,对呼出气体的成分,同学们提出了下列假设:
A认为是二氧化碳 B认为是氮气 C认为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物
为了弄清它的真实成分,大家设计了下列实验:(已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步骤与内容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去一瓶呼出的气体,倒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后,立即盖上玻璃片振荡 |
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
|
(2)把步骤(1)中的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并在水下拿开玻璃片 |
瓶内液体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便不再改变 |
瓶内剩余气体溶于水 |
(3)把步骤(2)中的集气瓶取出,向瓶内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 |
木条立即熄灭 |
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
能否由上述实验确定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填“能”或“否”);
综上所述,你得出的结论是:假设(填字母序号)成立。
(17分)下面是学习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后,进行“氧气的性质”的探究,请回答: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a,b
(2)连接仪器组装成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某学生用抽拉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发现被拉出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此处用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实验时该装置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若用E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这是为了防止
(4)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选用的发生装置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若用F装置收集产生的氧气,气体应从(填“c”或“d”)进入。
(5)装置G中的实验现象: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该反应的表达式是。
(6)在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是1.29 g/L。某气体既能用D装置又能用E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是(填序号)
气体 |
A |
B |
C |
D |
标准状况下密度/(g .L-1) |
1.997 |
1.429 |
0.771 |
0.717 |
溶解性 |
可溶 |
微溶 |
易溶 |
难溶 |
(9分)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1)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11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A.研制出一种疟疾疫苗 | B.观测奇异的恒星系 |
C.揭开人类起源之谜 | D.研究太空中的原始气体的组成 |
(2)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图中“”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①由上图还可以看出,分子是由构成的。
②上图中表示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选填“反应前”或“反应后”)
③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选填“一定改变”、“可能改变”或“一定不变”)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3)某同学对焊接切割金属的氧炔焰很感兴趣,他查阅资料后得知:
乙炔,化学符号为C2H2,俗电石气。在室温下是一种无色、极易燃的气体。纯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温度达2100度,在氧气中燃烧可达3600度。在烧焊金属方面有重要的用途。乙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该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决定设计实验验证乙炔燃烧的产物,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在氧气中点燃烧乙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而冷却的烧杯 |
出现水雾 |
乙炔燃烧有水生成 |
翻转烧杯,倒入,振荡 |
乙炔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
|
乙炔完全燃烧的表达式 |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酒精的用途是。
(2)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3) 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
(4)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燃烧匙 | B.试管 | C.量筒 | D.蒸发皿 |
(5)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
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
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燃烧时温度╱℃ |
石蜡 |
50∽70 |
300∽550 |
约600 |
铁 |
1535 |
2750 |
约1800 |
钠 |
97.8 |
883 |
约1400 |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