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东方朔救乳母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②帝已壮矣,岂念汝哺时恩邪?

(2)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啜()故()
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41】【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朝夕阴()(2) 予作文以记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 B.南潇湘初
C.把酒溪而渔 D.则有国怀乡游人而禽鸟乐也

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筑书巢》 ,完成小题。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选自《渭南文集》。②这里指书橱。③妻子:妻子和儿子。④觌(dí):相见。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俯仰四()②宾客不 ()
至不得行()④乃引客观之()
⑵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而乱书围

A.与论辨,言和而色夷 B.鸣而不能通其意
C.能以径寸 D.无丝竹乱耳

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⑵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请结合文章分析室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10分)
周厉王使芮伯帅 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① 帅:通“率”,统帅。②戎:中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③捐:抛弃,舍弃。④以:在……的时候。⑤哓:嚷叫。⑥贾祸:招引祸患。⑦谮:诬陷,中伤。⑧渎货:贪财货。渎:通“黩”,贪污。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周厉王使芮伯帅师戎()②王欲无()
献之()④荣夷公果使求焉()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
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译文: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通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芮伯在攻打戎的时候,获得一匹骏马,他想献给大王,表明他有能力得到更多的骏马。
B.芮季劝说芮伯不要把骏马献给大王,是因为他了解到大王不但贪婪,而且容易轻信佞臣的言论。[Com]
C.荣夷公因为没有能索要到骏马,就故意向大王造谣诽谤芮伯。
D.芮伯和大王的共性缺陷都是知人不明。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者率妻子邑人来此 B.春和明四时之不同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 D.或二者之为神情

[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甲文第二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答:
乙文第一段衍生出一个现在常常使用的成语是:
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有人“以苦为乐”,有人“助人为乐”;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及时行乐”。你以什么为乐?淡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