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立就:立刻完成 |
B.稍稍宾客其父 |
宾客:客人 |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
D.泯然众人矣 |
泯然:消失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子墨子解带为城 |
B.或以钱币乞之 |
以其境过清 |
C.余闻之也久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D.贤于才人远矣 |
躬耕于南阳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题中的“伤”字,有哀伤之意,表明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叹惜之情。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刻画出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愚昧无知之态。
C.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D.作者以方仲永的事例,表明天资对成才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太公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萧踽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②,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③,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④,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⑤,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③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④务:事务。⑤数延见:经常召见。数,屡次。.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
意思。
(1)朕少好弓矢
(2)更宿中书内省.文中唐太宗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
.唐太宗和邹忌,一位是善治天下的君主,一位是婉言进谏的臣子,“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从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本文选自《________》,
内容多是战国时游说之士_________的汇编,后由西汉_______编订诸国史料汇集成书。题目中“讽”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形貌昳丽() ②私我也()
③王之蔽甚矣() ④面刺()
.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成语的反义成语。
.妻、妾、客虽然同是赞美,但感情色彩却有不同,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他们的回答有什么差别。
.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暮寝而思之”后悟出道理,由此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齐威王曾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表露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本文分析齐威王还有哪些可取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母投杼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投杼逾墙而走()
(2)其母惧().由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想到的成语是
:__________。
.由本则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香远益清()(4)濯清莲而不妖().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菊:
爱牡丹:.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
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因谒公()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不复下箸 ( )④公取自食之 ( )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
C.久之,目似瞑 | D.故时有物外之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