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诗文阅读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绠不可竭  ②三日而后汲视  ③悦人襟灵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①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军中多务()(4)及鲁肃寻阳()
(5)已暮矣()(6)盲臣敢戏君乎()
《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愚公移山》)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小未孚,神弗福也②甚矣,汝之不
翻译: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甲]段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负盛名的一段话,彰显的是“愚公精神”,请谈谈你对愚公精神实质的个人理解。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抱铨坐膝上教之。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①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②龄:岁。③四子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④竹丝合所识字: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⑤组绣纺绩:组绣,刺绣;纺绩:纺织。⑥咿咿:指读书声。下文的“轧轧”指织布声。⑦夏(jià)楚:责打。⑧旋:随即。⑨及此:这时候。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训十字 ()②组绣纺绩之具置左右()
③与轧轧相()④儿,则少加夏楚()
⑵与例句中“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误,乃已

A.乃密布字印(《活板》)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D.屠乃奔倚其下(《狼》)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翻译下列句子。
⑴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①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反。结伴寻花,或舆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②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
③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注】:①浃辰:十二日。
下列句中的“而”与“必得观后已”中的“而”意义与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虎丘观花市 B.废然
C.言和色夷 D.乃以瓦布之,动之如初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不相宜。
D.作者认为自己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不能认为它妖。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日夜而为之者穷:⑵或舆或杖:
⑶不王侯事:⑷溺其美而其中: 动:
翻译下列句子。
(1)若余之寻花是也。
译:
(2)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译: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馔(zhuàn):饭食。③朕(zhèn)皇帝自称。④间(jiàn):秘密,暗中。⑤臧(zāng)否(pǐ):褒贬,即好坏。
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又无硕师名人与游()⑵愈恭,礼愈至()
⑶濂以实对()⑷善者与臣()
翻译下面句子。
⑴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⑵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说说你读了【乙】文后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