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 ②盆缶 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④.于是秦王不怿 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 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
④秦王怒,不许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4)【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5)【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①》一文,完成小题。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⑤百仞。山八九折⑥,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⑧,观山烧⑨,火甚。俯仰度⑩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⑪中流,掬弄珠璧⑫。到家,二鼓⑬,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⑭,不复甚寐⑮。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殆:大概。⑤悬水:瀑布。⑥折:弯转。⑦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⑧倒行:顺来路回去。⑨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⑩度:越过。⑪击汰:击水,汰:水波。⑫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⑬二鼓:二更。⑭颓然:衰老的样子。⑮寐:睡觉。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循山而东()②食余甘煮菜()
③顾影颓然()④书以付过()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折处辄为潭
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
C.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 D.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与幼子过游白水“ 佛迹院 ”翻译下列句子。
⑴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1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嘲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加点的字词。
(1)略无阙处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春冬之时/而忘操之 B不以疾也/徐喷以烟
C其间干二百里/其虫旧曾有之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去游览三峡,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前往?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下见小潭日光下彻 |
B.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
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
D.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 |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
甲文中,作者起初是“心乐之”,心情非常愉快,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不可久居”,矛盾吗,为什么?
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 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
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官名)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谓琬曰:“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①,诚不及前人。”或以语琬,主者(主管法纪的人)请推②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③,敏得免重罪。
【注】①愦愦:糊涂。②推:追究、惩治。③适莫:厚薄,即偏见。下列句中的“以”与“或以语琬”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B.以啮人 |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D.扶苏以数谏故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蒋琬为大司马,很多人对杨戏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 |
B.蒋琬认为人心不同,难以知其本心,因此保持沉默是对待杨戏的好方法。 |
C.由于杨敏曾诋毁蒋琬,主事者请求追究杨敏的罪责,但蒋琬拒绝这样做。 |
D.蒋琬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杨敏免于重罪。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素性简略②尝毁琬曰
③或以语琬④后敏坐事系狱翻译下列句子。
(1)公与戏言而不应,其慢甚矣!
(2)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买鸭捉兔
苏轼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 ,买一凫②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③。凫不能飞,投④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⑤,奈何加我以投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⑥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⑦得他兔否?”
【注】①鹘(hú):一种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②凫:野鸭子。③投:掉落。④其分:我的本分职责。⑤搦(nuò):持握、捕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将猎而不识鹘__________②凫忽蹒跚而人语曰____________
③买一凫而去___________④我谓尔为鹘____________选出下列句中的“而”与“将猎而不识鹘”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八则》) |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 |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梵天寺木塔》) | D.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 |
翻译下列一组句子。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投掷之苦乎? 这则寓言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