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波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与该距离有什么定量关系?于是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一步探究:
1.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不透明的纸板上,如图1甲所示。
2.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F”正立面对小孔,如图1乙所示。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小波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图2中的 (填写序号)。
(2)由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所以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3)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测量像高,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像距v/cm |
12.0 |
16.0 |
20.0 |
24.0 |
像高h/cm |
3.0 |
4.0 |
5.0 |
6.0 |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4)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
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_℃,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 cm,物体的长度是 cm , 如图所示温度计读数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液体 |
凝固点/℃ |
沸点/℃ |
水银 |
-39 |
357 |
酒精 |
-117 |
78 |
(1)所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_______________温度计。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92 |
94 |
97 |
98 |
98 |
98 |
(4)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5)根据实验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某同学为了测量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醋的体积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代号)。
(3)由图可得醋的体积为cm3,醋的密度是g∕cm3 = kg∕m3。
小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桌上现有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
(1)小王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凸透镜(选填“A”或“B”)。
(2)小王在图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实验次序 |
物距u∕cm |
像距v∕cm |
光屏上像的大小 |
1 |
60 |
12 |
缩小 |
2 |
30 |
15 |
缩小 |
3 |
20 |
20 |
等大 |
4 |
15 |
30 |
放大 |
5 |
12 |
60 |
放大 |
①从实验次序2、3、4可以看出,当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②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
(3)小明班照毕业照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同学(选填“靠近”或“远离”),同时还应照相机的暗箱长度(选填“增长”、“缩短”或“不改变”)
(4)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请提出你的看法(只需写出一种)。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