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关乎百姓生命健康,必须对天然水进行净化达标后才能饮用。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常用 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用二氧化氯(ClO2)消毒杀菌,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某同学在使用“除垢剂”去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时,发现有气泡产生。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含有碳酸钙等物质,猜想到“除垢剂”的有效成分中可能含有酸。于是,他分别设计了在家庭中和实验室用两类不同物质且产生两种不同现象的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家庭中:取适量“除垢剂”于瓷碗中,向其中加入 。 |
|
“除垢剂”的有效成分中一定含有酸。 |
实验室:取适量“除垢剂”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 |
|
根据实验结论,得出使用“除垢剂”时的注意事项有 (写一条)。
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察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用实验室方法制取一瓶二氧化碳,甲同学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如下器材:
则他抽到的实验是 (选填序号)。
(2)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的一个实验: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完成该实验,他应称取固体氯化钠 克。
(3)丙同学抽到的是B组中另一个实验:验证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用到的试剂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实验结束后,他将实验后的溶液全部倒入废液缸,混合溶液呈蓝色,则混合溶液中除石蕊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小明用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的建议:①每组实验氯酸钾用量可取4克,二氧化锰质量不宜超过2克。②实验设计4组。
(1)结合老师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它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实验结束后,小明回收了二氧化锰,如果要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二氧化锰的 保持不变。

有一种管道疏通剂,主要成分为铝粉和氢氧化钠混合粉末。工作原理是:利用铝和氢氧化钠遇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加快氢氧化钠对毛发等淤积物的腐蚀,同时产生氢气增加管道内的气压,利于疏通。小柯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疏通剂中铝的质量分数。
Ⅰ.取样品20g,倒入容积为200mL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总质量m 1。
Ⅱ.打开活塞,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直到没有固体剩余,静置一段时间,测出总质量m 2。
Ⅲ.实验数据如下表:
|
反应前总质量m 1 |
反应后总质量m 2 |
|
371.84g |
371.24g |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平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 2O
NaAlO 2+3H 2↑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
(3)以下情形会导致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有 。
A.向锥形瓶中倒入样品时,撒出了部分粉末
B.在反应过程中有水蒸气逸出
C.没有等装置中氢气全部排尽就称量

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 4•8H 2O,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它是由甲烷气体与水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水合物。可燃冰热值高、储藏量大。燃烧不产生污染物。
材料二:将CO 2注入海底的可燃冰储层,能将可燃冰中的CH 4"挤走",而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烷(CH 4)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CH 4•8H 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
B.甲烷和水形成可燃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用CO 2"挤走"可燃冰中的CH 4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请分析计算:
|
实验组别 |
一 |
二 |
三 |
四 |
|
稀盐酸质量/g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
混合物质量/g |
3.0 |
6.0 |
9.0 |
12.0 |
|
所得溶液质量/g |
101.9 |
103.8 |
105.0 |
a |
|
剩余固体质量/g |
0 |
0 |
m |
n |
(1)反应后,稀盐酸还有剩余的是第 组;
(2)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
(3)表中a的值为 ;
(4)求表中m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