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 ,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 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 如前。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旅和黄钱,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诚宜 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先帝不以臣 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魏大将军曹真 众拒之(举:全)

D.戮谡以 众(谢:认错,谢罪)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5)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千秋诸葛我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
(1)沿阻绝 (2)夏水
(3)流飘荡 (4)窥谷忘
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填空。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和水的共同特征。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阅读文言文《核舟记》和《黄履庄传》片段,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③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③吠(fèi):狗叫。
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右臂支船()②尝余核舟一()
③凿木人长寸()④予不能记()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核舟记》)不以木之者(《活板》)
B.佛印类弥勒(《核舟记》)哀转久(《三峡》)
C.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
D.持火炀之(《活板》)瞬息可(《活板》)

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词来概括。
乙文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的一件事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共2分)。
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2)()疑质理
(3)宋濂( )与客饮(4)濂( )以实对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臣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4)时时而进()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皆美于徐公()(2)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B、C层学生答)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A层学生答)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B、C层学生答)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A层学生答)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2)此天所以资将军()
(3)身厚币以招贤者()(4)燕王吊死孤()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弱强者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翻译下面句子。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译:
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