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书曰________
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________
③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_______。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阅读《疑人窃履》一文,完成后面的题。(12 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②而以窃履进()
③见其履在楚人之足()④遂与之绝()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2处停顿。
昔 楚 人 有 宿 于 其 友 之 家 者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使楚》)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阅读《幽王击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周宅酆、镐①,近戎②。幽王与诸侯约:为葆于大路③,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④视之大说而笑。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皆因无寇而反。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⑤之下,为天下笑。
【注】①周宅酆、镐:西周的都城在酆、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为葆于大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⑤骊山:今陕西临潼东。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幽王与诸侯约( )②置鼓其上( )
③因数击鼓( )④皆因无寇而反(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诸侯之兵皆至
A.至之市(《郑人买履》) | B.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
C.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幽 王 欲 褒 姒 之 笑 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而笑。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好戴高帽
喜人面谀①俗称“好戴高帽”。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往辞其师。师诫之曰:“地方官为之不易也,慎之。” 其人曰:“学生已备高帽一百,诣尊长,遇同仁辄遍送之,不吝也。当不使有所龃龉②。”师怒曰:“吾辈素以正直立身,岂可谀人如此!”其人曰:“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师颔③其首曰:“诚哉,斯言!”其人还,自语曰:“吾备高帽一百,未赠已损一顶。”
【注释】①谀:奉承。②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③颔首:点头。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喜人面谀( )②素以正直立身( )
③诣尊长 ( )④师诫之曰 ()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之习辞者也 | B.是吾剑之所从坠 | C.楚王闻之 | D.至之市 |
用“/”划分句子朗读停顿。(一处)(1分)
吾 辈 素 以 正 直 立 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京官说“未赠已损一顶”的原因是什么?本文披露了人性的什么弱点?(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益习其声()(2)驴不胜怒()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 B.驴不胜怒,蹄之 |
C.水陆草木之花 | D.跪而拾之以归 |
翻译下列句子。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
启示: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或遇其叱咄( ) |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D.若既不出户( )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