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
李白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诗前两句写风雨中萤火虫光亮不灭的形象特点。 |
B. |
袁诗前两句写身处背光环境的“苔”错过了春天。 |
C. |
李诗后两句假定萤火虫飞到天上可以作一颗小星。 |
D. |
袁诗后两句写小苔花像牡丹一样拥有自己的绽放。 |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主旨理解和艺术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属于咏物诗,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
B. |
《咏萤火》洋溢着胸怀壮志、渴望闪耀之豪气。 |
C. |
《苔》寄托着一个归隐者安然自得的士子情怀。 |
D. |
李诗是结尾时点题,而袁诗开头就直抒胸臆。 |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 ①,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②。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2)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柳花即柳絮,诗歌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品却又妥帖。"香"既指春风吹来的 香,又指 香。
(2)本诗结语尤妙,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脱胎于此。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妙处。
古诗词鉴赏。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鹧鸪天 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甲】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②。中秋谁与共孤光 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