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 (12 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①孤竹②
管仲、隰(xí)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⑥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伐:讨伐②孤竹:国名③阳:山的南面为阳④阴:山的北面为阴⑤仞:挖一仞深⑥师:向……学习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今 人 不 知 以 其 愚 心 师 圣 人 之 智
| A.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
| B.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
| C.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
| D.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 |
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从()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管仲和隰朋的智慧分别表现在哪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读完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人 云 行 道 所 见 聊 取 之 耳。陶侃将那个人“执而鞭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各组中,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则有去国怀乡 | B.心乐之∕若脱笼之鹄 |
| C.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 D.以其境过清∕属作文以记之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幽静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
|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
|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
|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浑沌之德德:恩,恩情。 |
| B.异鸡无敢应者应:作出反应。 |
| C.鸡已乎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
| D.方虚骄而恃气恃:凭着,依靠。 |
对下面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德全矣其:指代训练的斗鸡。 |
| B.以视、听、食、息以:用来。 |
|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 |
| D.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之:它的。 |
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独无有译文: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
| B.尝试凿之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
| C.犹疾视而盛气译文: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
| D.反走矣译文:转身走掉了。 |
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之死》寓意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
| B.《庄子》想象大胆,堪称瑰玮奇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明显体现。 |
| C.我们可以从《呆若木鸡》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
| D.“呆若木鸡”成为了成语,衍生出新的含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2.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 3.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4. |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