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本文作者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层通过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B.第二层描写了来客学问渊博和生活怡然自适。 |
C.第三层运用典故与名人名言证明“陋室不陋” |
D.全文借助陋室不陋体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思想。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 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多其所教也(他,范仲淹 ) | B.见有先寝者,诘之( 责问 ) |
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为了) | D.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睡眠、 饮食) |
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巨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4 分)
夙夜优叹夙夜() B深人不毛不毛()
以伤先帝之明以() D至于斟酌损益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恐/托付不效 | B.深追先帝/遗诏 |
C.臣/不胜受恩感激 | D.进尽/ 忠言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下面题目。( 12 分)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可爱者甚蕃(pān )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
C.濯清涟而不妖 (zhū)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
(l)香远益清益:(2)亭亭净植植:
(3)陶后鲜有闻鲜:(4)宜乎众矣宜: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l)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 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3)沙鸥翔集(4) 把酒临风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理解填空。
甲文描写了两地的优美的景色,即和之景;乙文写了两时之景,即和之景。两文的作者都写到了“乐”, 请结合全文,说说它们的用意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平?”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然足下卜之鬼乎秦王怫然怒 |
B.此教我先威众耳以头抢地耳 |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D.得鱼腹中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等去渔阳的路上“会天大雨,道不通”,“失期,法皆斩”直接导致了这次起义,而“天下苦秦久矣”则是他们走上起义之路的根本原因。 |
B.扶苏“贤”,是秦王朝的“当立者”;项燕“爱士卒”,是楚国人爱戴的将领。陈胜等自称是这两人的队伍,借此号召人民起来推翻秦二世的统治。 |
C.陈胜先分析当时的形势,表明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阐明起义胜利的可能性,说明他对当时的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
D.作者叙述了陈胜等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既有“鱼腹丹书”,又有“篝火狐鸣”,既赞扬了起义者的足智多谋,也批判了当时群众的迷信愚昧。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旦日,卒中往往语。
(2)等死,死国可乎?